深度学习核心技术解析:神经网络原理与工业应用
深度学习核心技术解析:神经网络原理与工业应用
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再到自动驾驶,深度学习的应用无处不在。那么,深度学习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有何不同?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揭示这一前沿技术背后的故事。
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区别
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处理数据的能力、算法复杂性、性能随数据规模的增长而变化、对数据特征的处理方式以及在不同类型的问题上的应用效果。深度学习能够处理的数据规模更大、算法更加复杂、随数据规模增长性能提升显著、更擅长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高级特征,而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处理小规模数据、算法复杂性较低和需要手动特征工程方面表现更优。
在其中,深度学习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高级特征的能力是其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最关键的区别之一。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构建具有多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地学习数据的高级表示特征,这意味着在深度学习流程中,大部分特征工程可以自动完成。这种自动提取特征的能力使得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表现突出。相比之下,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通常依赖于手动特征提取和选择,这要求开发者具备深厚的领域知识,才能有效地挑选或构造出有利于模型学习的特征。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为了理解深度学习的工作原理,我们先从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说起。神经网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人脑的神经元结构,通过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假设我们有一个花园,里面有两种虫子:毛虫和瓢虫。毛虫细而长,瓢虫宽而短。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分类器,当给定一个虫子的长度和宽度时,能够自动进行分类。
分类器设计
我们首先考虑虫子的长度和宽度,绘制一个二维坐标系,可以发现两种虫子存在一定的聚类特征。分类器的设计目标是通过数据训练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一条分界线,将两种类型的虫子进行有效分类。
样本训练
分类器如何通过数据训练来调整分界线的斜率呢?我们定义一个表示分界线的函数(或称测试函数):
[ y = Ax ]
然后,我们随机初始化 ( A ) 的值,假设初始化值为 0.25,得到直线 ( y = 0.25x )。
接下来,我们输入训练样本。当输入两个虫子的样本数据后,发现分界线并没有正确分类。此时,我们需要对斜率进行调整。我们观察第一个训练样本数据:宽度 3.0,长度 1.0,是瓢虫。将 ( x = 3.0 ) 代入函数 ( y = Ax ),得到 ( y = 0.25 * 3.0 = 0.75 )。然而,样本数据告诉我们 ( y = 1.0 ),存在误差。为了使 ( x ) 代入函数后得到的 ( y ) 值大于 1.0,我们将 ( y ) 的目标值设置为 1.1。
由此,我们计算输出值和目标值之间的误差,基于此计算出调整的斜率差值。下图显示了初始分界线和一次训练后的分界线。
[
\begin{aligned}
实际值: & y = Ax = 0.25 * 3.0 = 0.75 \
目标值: & t = (A + \Delta A)x = 1.1 \
误差值: & E = t - y = (\Delta A)x = 1.1 - 0.75 = 0.35 \
斜率差值: & \Delta A = E / x = 0.35 / 3.0 = 0.1167 \
斜率修正值: & (A + \Delta A) = 0.25 + 0.1167 = 0.3667
\end{aligned}
]
然后,我们再观察第二个训练样本数据:宽度 1.0,长度 3.0,是毛虫。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调整后的斜率为 2.9。下图显示了初始分界线和两次训练后的分界线。
[
\begin{aligned}
实际值: & y = Ax = 0.3667 * 1.0 = 0.3667 \
目标值: & t = (A + \Delta A)x = 2.9 \
误差值: & E = t - y = (\Delta A)x = 2.9 - 0.3667 = 2.5333 \
斜率差值: & \Delta A = E / x = 2.5333 / 1.0 = 2.5333 \
斜率修正值: & (A + \Delta A) = 0.3667 + 2.5333 = 2.9
\end{aligned}
]
适度改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两次训练,会发现最终改进的直线与最后一次训练样本非常匹配。这种方式实际上抛弃了所有先前训练样本的学习结果,只对最后一次训练样本进行了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适度改进(Moderate)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改进公式中增加一个调节系数 ( L ),也称为学习率(Learning Rate),如下所示:
[ \Delta A = L (E / x) ]
基于新的调整公式,设定学习率 ( L = 0.5 ),我们再来计算一下斜率的改进过程。
[
\begin{aligned}
第一次训练: & \
实际值: & y = Ax = 0.25 * 3.0 = 0.75 \
目标值: & t = (A + \Delta A)x = 1.1 \
误差值: & E = t - y = (\Delta A)x = 1.1 - 0.75 = 0.35 \
斜率差值: & \Delta A = L (E / x) = 0.5 * 0.35 / 3.0 = 0.0583 \
斜率修正值: & (A + \Delta A) = 0.25 + 0.0583 = 0.3083 \ \
第二次训练: & \
实际值: & y = Ax = 0.3083 * 1.0 = 0.3083 \
目标值: & t = (A + \Delta A)x = 2.9 \
误差值: & E = t - y = (\Delta A)x = 2.9 - 0.3083 = 2.5917 \
斜率差值: & \Delta A = L (E / x) = 0.5 * 2.5917 / 1.0 = 1.2958 \
斜率修正值: & (A + \Delta A) = 0.3083 + 1.2958 = 1.6042
\end{aligned}
]
分类器组合
上述,我们介绍了单一分类器通过训练样本进行学习调整相关参数,最终可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然而,现实中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分类器能够解决的,比如:如何在网格节点中输出逻辑异或(XOR)的值?
此时,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一条分界线来正确进行分类。于是,我们开始考虑采用多个分类器进行组合,共同完成对复杂问题的求解,这就是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
深度学习的关键算法
深度学习的算法主要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前向传播:在前向传播过程中,输入数据从输入层开始,逐层向前传播,经过每一层的神经元计算,最终到达输出层。这一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都会根据上一层的输出和本层的权重、偏置等参数进行计算,得到本层的输出。
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是深度学习中用于训练模型的关键算法。在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误差时,反向传播算法会根据误差计算每一层神经元的梯度,然后将梯度从输出层逐层反向传播到输入层,并根据梯度更新每一层的权重和偏置参数。通过多次迭代训练,模型会逐渐减小误差,提高预测准确性。
实际应用案例
深度学习在工业界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推荐系统到自动化特征工程,都有其独特的解决方案。
Facebook的深度学习推荐模型
Facebook的深度学习推荐模型架构虽然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其工程实现技巧非常值得学习。模型对sparse feature进行Embedding表示,对dense feature通过MLP处理,然后进行特征交叉操作。在工程实现上,采用了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的策略,将Embedding参数拆分到多台设备中,同时对不同的数据进行计算,以提高训练效率。
第四范式的AutoCross系统
第四范式的AutoCross系统专注于自动化特征工程,特别是在表结构数据的高阶特征交叉扩展方面。系统采用多粒度分桶策略处理数值离散化,并使用Field-wise LR方法进行特征重要性筛选。为了加快训练速度,系统使用了beam search方法进行特征交叉扩展,并通过固定父节点特征权重来加速模型训练。
未来展望
深度学习虽然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模型的可解释性、计算资源需求大等。未来,深度学习可能会朝着自动化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和联邦学习等方向发展,以降低应用门槛并保护隐私。
深度学习作为智能时代的引擎,不仅推动了AI技术的进步,还为医疗、金融、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了创新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必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