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语的读音悄然变化了,汉语读音到底应该改变吗?
这些词语的读音悄然变化了,汉语读音到底应该改变吗?
近年来,字典、词典中一些常用词语的读音悄然发生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例如,“说客”“说服”的“说”从“shuì”改为“shuō”,“粳米”的“粳”从“jīng”改为“gěng”,“确凿”的“凿”从“zuò”改为“záo”,“荨麻疹”的“荨”从“qián”改为“xún”,“铁骑”的“骑”从“jì”改为“qí”。这些变化背后,折射出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发音已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变化。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汉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阶段:
- 上古时期(先秦到两汉)的汉语发音被称为“上古音”
- 六朝到唐宋时期的发音被称为“中古音”
- 元明清时期的发音被称为“近古音”
- 现代普通话体系则代表了“现代音”
现代人能够听懂近古音,但对中古音、上古音则难以理解,除非是专门的语言学家。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交融使得汉语的发音不断变化。这种日积月累的变化,经过几百年后就会形成质变,以至于人们听不懂几百年前的语音。
语言发音的变化不仅仅是出现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情况。比如,英语在不同时期的拼写方式都不同,能够证明英语的发音在历史上也在不断变化。后来美国从英国独立而出,逐渐也演化出来美式英语。欧洲国家的语言越分越多,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各地的语言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拼写方式也各不相同,于是就分裂出了各国的文字。
根据研究,汉语七大方言之间的发言差距远远大于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比如,一位苏南的室友用吴语给家人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旁人基本一句话也听不懂。但为什么汉语没有分裂为多种语言呢?主要的原因是汉字是方块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每个地区对一个汉字的读音可以是不同的,但是每个汉字在不同地区的意思是相同的。
汉字的读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音都可能不同。每个汉字的读音只有官方规定的“标准”读音,但是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读音。以前中考、高考中的读音判断就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标准读音作为依据的。但问题是有些国家规定的标准读音和大众的发音已经脱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比如“说服”,民间都读作“shuo”,但标准读音却规定非要读“shui”,这就是强人所难,不顾现实情况了。因此,国家也不得不对有些容易读错的音进行了更改。
此外,汉字“普通话”中有些词语的的发音也应该更改。现代的普通话是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总体而言普通话作为“标准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些普通话的发音和全国各地的发音都不同,和历史上的读音也完全不一致,这种就应该改一改。
比如绿色的“绿”,从字形来看,应该发“录”这个音。事实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都是都为“录”,古人也是读“录”,比如“鸭绿江”“绿林好汉”中就发音为“录”。但普通话却规定读“lǜ”,这显然就是不符合大众读法,也不符合传统的发音。
实际上,汉字的许多“多音字”就是因为读音不一而形成的,我们仔细看字典里的汉字多音字,会发现这些多音字的几种发音基本都是声调不同,或者声母不同,但是韵母基本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模糊听起来可能就是一个音,这应该就是汉字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逐渐分叉出来的读音。比如,辟的音有“b씓pì”、扁的读音有“biǎn”“piān”、禅的读音有“chán”“shàn”,巷的读音有“hàng”“xiàng”。
在古代,如果一个字的读音变多了,而且意思也开始分化的话,那就直接新造一个字来表达。例如最早将黄昏也写作“莫”,后来就发明了“暮”这个字。于是我们现在读古文看到表示黄昏的“莫”,就标记为“通假字”。这样发展下去,汉字就越来越多。所以到了现代之后,除了一些元素造字之外,基本就停止了汉字的造字。
实际上,一些多音字也可以新造字或者重新组合的,毕竟汉字的发音和书写都是一个过程。比如“省”有一个音为“xǐng”,和“醒”是一个意思,主要的词语有“省悟”“不省人事”等,这个读音的“省”完全可以去掉,直接写为“醒悟”“不醒人事”就可以了。
汉字汉语要走向国际化,那标准化和简化是必须得进行的,因此要尽量让汉字的构造合理,尽量保持汉字“形声”的功能,尽量减少汉字的多音词和异体字。例如“绿”读为“录”实际上就更符合汉字“形声”之义,我们经常说的认字认半边实际上更符合汉字的创字原理。
本文原文来自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