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启动核桃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宣威市启动核桃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宣威市核桃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得禄乡大营村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破解核桃资源大、产业小、效益低的问题,通过引进前沿技术和专家团队的支持,推动核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项目负责人索志刚表示,希望通过这一项目为宣威市核桃产业注入新活力,实现增产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核桃产业现状
近年来,宣威市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核桃资源,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截至目前,宣威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6.55万亩,挂果面积为25.6万亩,年产值高达4.45亿元。这一数字充分展示了核桃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项目意义
当前,我国核桃种植面积近1.2亿亩,产量达540.35万吨,位列全球第一。这也意味着,我国核桃产业具备引领世界核桃种植、加工与市场的坚实基础。然而,核桃产业却面临科技支撑水平低、体量大但产能不高等问题。核桃产业如何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技术亮点
轻简化栽培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亮点。该技术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体措施包括筛选和推广榨油专用品种及配套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中国特色的果材兼用型栽培模式,建立新疆沙漠绿洲区早实核桃宜机化、云贵高原区晚实核桃降冠促果等轻简化高效栽培模式,以及不同立地、不同核桃品种的栽培模式,制定具有保持水土和良好生态功能的整地和密度配置方式,形成早、晚实核桃丰产树相指标,集成优化核桃宜机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预期效果
广袤的森林,是天然的大粮仓、大油库。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14亿多人民人均超过140公斤。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为我国粮食安全打足了底气。
开发森林食物,既能做大森林“粮库”,又能充实森林“钱库”,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强建议,通过重大专项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突破核桃油稳定性提升、油脂修饰改性、蛋白改性增溶等创新技术,创新集成智能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营养健康产品,为发展核桃产业注入内驱动力。
未来展望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油茶、油橄榄、仁用杏、林下浆果等一批森林食物都被列入,意味着林草部门将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向森林要食物大有可为。
国家林草局要求,新造木本粮油林全部使用优良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加大低产低效木本粮油林改造力度,分类施策提升产量质量。在木本粮油生产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鼓励各地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