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密克乳果糖:从肠道到大脑的健康守护者
杜密克乳果糖:从肠道到大脑的健康守护者
乳果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双糖,由D-半乳糖和果糖组成。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在医药领域却有着广泛的应用。乳果糖口服后几乎不被小肠吸收,而是直接到达结肠,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从而发挥其治疗便秘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关注度的提升,乳果糖成为了许多人调节肠道菌群的秘密武器。其中,雅培制药生产的“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凭借其安全高效的特性,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重要份额。
乳果糖的作用机制
乳果糖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其渗透性和酸性代谢产物对结肠的生理影响。口服乳果糖后,乳果糖在结肠内被菌群分解为乳酸、醋酸等有机酸,导致肠道pH值下降,增加肠道的渗透压,吸引水分流入肠腔,使粪便含水量增加,体积增大,从而软化粪便,促进排便。此外,酸性环境还能刺激结肠蠕动,恢复结肠的生理节律。
乳果糖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促进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如肠杆菌、肠球菌的生长,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改善便秘症状。
乳果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在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菌群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和信号交换与宿主相互作用,成为宿主进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健康和疾病状态中发挥作用,是宿主病理的中心调节因子。微生物群动态且多样,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作为临床和治疗干预新靶点的潜力。
肠道微生物群在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维持稳态、免疫调节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ENS)的调节。小鼠模型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在中枢神经炎症、神经发育、情绪和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失调与多种CNS疾病密切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和肠道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肠-脑通信系统,即微生物-肠-脑轴(MGBA),这一轴线与阿尔茨海默病(AD)、多发性硬化症(MS)、帕金森病(PD)和精神分裂症(SCZ)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而帕金森病患者的抗炎细菌如粪球菌属、玫瑰球菌属和蓝氏菌属的数量也明显减少。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细菌相对数量和总体多样性显著降低。
在MGBA中,胃肠道微生物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通信主要通过免疫相关、神经、内分泌和代谢信号通路实现。神经递质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或5-羟基色胺(5-HT)、神经肽、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和短链脂肪酸(SCFAs)在大脑和肠道内的微生物相互通信。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还能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如血清素。
在精神病学的背景下研究的MGBA,肠道细菌物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包括改变微生物种群、刺激免疫系统、通过神经途径、色氨酸代谢途径以及通过微生物代谢物。肠道微生物群与应激、饮食等环境风险因素之间有双向相互作用,在精神和行为障碍预防和治疗中有潜在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肠道微生物群和神经发育密切相关。微生物从母体到胎儿的转移、分娩方式、抗生素暴露和饮食方案可以改变婴儿微生物群的定植和成熟。影响肠道共生体的组成和功能中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对人类宿主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并可能导致生命后期疾病的发展。
肠道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传递的大脑信号,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复杂相互作用,它们在发育和功能上有许多共同特征。先天免疫分子如Toll样受体和细胞因子在大脑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作为CNS的免疫细胞,参与免疫防御和大脑功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在小胶质细胞的成熟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影响神经发育和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相关,且其代谢产物可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促进对共生微生物的免疫耐受。短链脂肪酸等微生物代谢物不仅增强调节性T细胞,还具有抗炎作用,维护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菌群和衰老也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特别是Gamma-变形菌门增加,以及厚壁菌门和双歧杆菌丰度出现显著减少。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可能与外部因素有关,如饮食和纤维性食物值的减少,大量抗生素的消耗,以及生活条件改变。胃肠道(GIT)菌群和神经-肠-内分泌系统的年龄相关变化可能通过肠-脑信号通路的功能障碍而影响大脑健康的分子通路示意图衰老和ENS退化之间有相关性,部分机制和途径仍有待阐明。因此,有理由假设ENS经历了一些退化性变化,这与宿主生理、新陈代谢、微生物群和与衰老相关的免疫系统的变化一致。胃肠道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学分析中所涉及的主要步骤
神经发育障碍中的肠道微生物群也备受关注。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闭症等神经精神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约40%的ASD患者有胃肠功能障碍,包括肠功能改变和腹部痉挛(疼痛)、腹泻、反流和呕吐。胃肠道症状与AS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显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
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微生物干预,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SCZ相关。研究显示,SCZ患者FMT可在无菌小鼠中诱导相关行为症状,以及影响海马体中的神经化学物质水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群在SCZ个体中的差异最大。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改善与SCZ相关的消化问题。
多发性硬化(MS),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MS相关。研究显示,SCZ患者FMT可在无菌小鼠中诱导相关行为症状,以及影响海马体中的神经化学物质水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群在SCZ个体中的差异最大。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改善与SCZ相关的消化问题。
这些研究为乳果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乳果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未来,乳果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新途径。
乳果糖在婴幼儿肠道健康调节中的应用
最近,中国首个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多组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发现,9:1配比益生元(低聚半乳糖与多聚果糖)能够精准调控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免疫核心有益菌群,帮助强化肠道免疫屏障。这一由纽迪希亚带来的最新科研发现在近日举办的第56届欧洲儿科肠胃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年会(ESPGHAN)上得到了全球专家及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依托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纽迪希亚与中国研究者团队发起的本土临床实验“麒麟研究”首次准确揭秘了中国宝宝关键免疫塑造期(0-24月龄)肠道菌群发育特点。一般而言,肠道包含数千种细菌,数量达到了万亿级别,无法靠传统生物学手段来分离和了解。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突破性地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应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整体基因组进行高精度精确分析,首次在菌种层面更精准刻画出中国0-24月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特征,并验证9:1配比益生元可支持双歧杆菌成员优势生长,同时有效抑制多种条件致病菌生长,并为宝宝带来健康效益。
达能纽迪希亚母乳研究与分析科学研发总监、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副教授Bernd Stahl表示:“得益于宏基因测序技术等多组学分析能力,我们能进一步解释特定9:1配比益生元具有的100多种结构如何解构母乳低聚糖群的功能,精准调控双歧杆菌等免疫相关菌群生长。”
“纽迪希亚是世界上首个确认了复杂母乳低聚糖短长链结构特点的企业。我们使用与其特征呼应的特定9:1配比益生元组合,针对生命早期1000天不同的目标群体开展了40多项临床干预研究,发表了90多篇相关科学论文。不仅如此,这一独特益生元组合也收获了欧盟和美国FDA等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 Bernd Stahl介绍说。
此外,在ESPGHAN期间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国内外顶尖儿科专家就生命早期所需的益生元及共生元进行了探讨,达成并发布了一致的科学共识。“临床研究显示,9:1配比益生元与短双歧杆菌M-16V具有协同免疫功效。短双歧杆菌M-16V是婴儿肠道内常见的短双歧杆菌,更易定居婴儿肠道,建立肠道免疫屏障。”与会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学教授、达能纽迪希亚研发中心肠道生物学与微生物学研发总监Jan Knol总结道。
纽迪希亚拥有128年科研经验,致力于生命早期婴幼儿营养与肠道免疫的研究及发展。其母公司达能坐拥近5000项专利和专利申请,在母乳研究领域发表了超过300篇论文并开展了45项临床研究。
ESPGHAN胃肠病学委员会前任主席Yvan Vandenplas教授表示:“纽迪希亚致力于生命早期营养,特别是婴幼儿免疫领域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应用。纽迪希亚与ESPGHAN的学术合作延续多年,此类科研合作推动了儿科营养学领域的发展,并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据了解,作为广受验证的重要科研成果,9:1配比益生元已经在爱他美多个系列产品中应用。
乳果糖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乳果糖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便秘、习惯性轻中度便秘,以及作为肝性脑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多项研究表明,乳果糖在治疗便秘方面疗效显著。乳果糖能够显著增加粪便含水量,软化粪便,促进排便,同时恢复结肠的生理节律。此外,乳果糖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改善便秘症状。
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乳果糖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总有效率达到79.2%,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乳果糖联合其他通便药物或益生菌)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更是优于乳果糖单药治疗,尤其适合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
杜密克是雅培公司推出的乳果糖口服溶液产品。雅培是一家源自美国的医药及营养产品多元化企业,以诊断和血糖监测科技、心血管支架技术、高质量成熟药品、缓解慢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技术及适合人生不同阶段的营养品,提升健康管理意识。在2025年最新发布的乳果糖品牌排行榜中,杜密克位居榜首,充分体现了其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和广泛认可度。
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溶液的规格多样,常见的规格有100毫升:66.7克。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量有所差异,具体用法用量如下:
- 7~14岁儿童:起始剂量为15毫升/日,维持剂量为10毫升/日。
- 3~6岁儿童:起始剂量为5~10毫升/日,维持剂量为5~10毫升/日。
- 婴儿: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5毫升/日。
服用时间方面,乳果糖口服液适宜在早餐时一次服用,也可随餐或加入水、果汁等饮料中服用。服用疗程视便秘情况而定,可长期服用直至规律排便为止。对于急性便秘患者,短期服用即可恢复排便规律;而对于慢性便秘患者,服用疗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乳果糖本身不被人体吸收,但市面上不同厂家的乳果糖口服液中可能含有其他可吸收的糖类,如半乳糖和乳糖,这些成分可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以杜密克为例,其含有的半乳糖和乳糖在常规剂量下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乳果糖时需谨慎,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展望未来
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乳果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和信号交换与宿主相互作用,成为宿主进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健康和疾病状态中发挥作用,是宿主病理的中心调节因子。微生物群动态且多样,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作为临床和治疗干预新靶点的潜力。
未来,乳果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作为肠道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乳果糖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