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东馆十大镇馆之宝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0: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馆藏国宝||上海博物馆东馆十大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分为人民广场馆和东馆。东馆在2024年3月刚面世,现已陆续全部开放。起码是上榜的国宝几乎都来东馆了,且还实行免预约政策,刷身份证即可进入。人民广场馆依旧需要提前预约。

N0.1 西周大克鼎

  • 出土信息: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上榜理由:艺术价值和历史极值集一身。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庄严厚重,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共有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
  • 尺寸: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 背景:大克鼎之所以被称为“大”,并不是因为其体积,而是因为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出自膳夫克。因此大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
  • 铭文内容: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是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的任命,并赏赐给他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这些铭文不仅记录了克受到周天子赏识和重用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 历史意义:这大克鼎是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捐献给国家,一同捐献的还有大盂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而此双鼎加上台北博物馆的毛公鼎,被称为海内青铜三宝。

N0.2 晋侯苏钟

  • 出土信息:1992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8号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东馆。
  • 上榜理由:它是西周晚期的,比曾侯乙编钟还早400年。制作工艺精湛,击打中心和侧面位置发出的音律不同,工匠们还在编钟上铸造了凤鸟纹,演奏时主要击中凤鸟纹就能准确发生。另外,编钟上刻有铭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2 年入选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争议:这套编钟上的铭文内容是西周,文字却明显是利刃刻上去的,因此其真假备受争议。而山西的两只编钟则如天意般证实了这从香港抢救回来的14只编钟为真品。
  • 命名:从铭文得知其出土的墓的主人叫晋侯苏。

N0.3 春秋子仲姜盘

  • 出土信息:出土于山西后流失国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东馆。(叶肇夫捐赠)
  • 上榜理由:铸造工艺和技术难度出彩,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铸接工艺和分范合铸等技法。特别的是盘内的圆雕水生生物可以360度旋转,这要求在盘底层嵌入微小的底轴且保证不被卡住,技术难度极高。
  • 铭文: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中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 文化意义:这向世人宣告着子仲姜盘主人的身份,一位太守送给妻子的礼物,希望她在使用时能感受到荷塘的灵动,心情愉悦,长寿延年。中国古人不缺浪漫呀~

N0.4 战国商鞅方升

  • 出土信息:晚清时期出土于陕西蒲城县平路庙乡寺坡冶炼遗址,被龚心钊从清晖阁购得,后被龚氏家族藏于汤泉别墅。1981年8月18日,上海博物馆从龚旭仁手中收购了这件方升。
  • 上榜理由:珍贵之处在刻铭详尽且又与重大历史改革相关,是目前所见最早以度审容(用已知长度去计算容量的方法)的国家级标准量器实物。同时也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
  • 历史意义:方升底部所刻铭文,正是嬴政诏书与商鞅变法时秦人所刻,两段铭文距离虽短,但时间却相隔123年(秦孝公18年——公元前344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这不仅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仅用百余年,同时也是“商鞅虽死,商法犹存”的有力证明。

N0.5 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 上榜理由:来自唐代越窑的碗,工艺精湛不说,造型受到萨珊王朝“多曲长杯”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证。经历岁月至今完好无损,本身就是历史价值。
  • 工艺特点: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除了好看,别无一词。俯视除了看到海棠花,还能看到碗内心的16个支钉痕,这不是瑕疵,而是鼎盛时期越窑产品的标志性特征。

N0.6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 上榜理由:工艺精湛,代表清代粉彩瓷器的最高水平。而雍正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是雍正钦点的御用瓷器之一,但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传世极少,瓶类作品更是罕见。
  • 稀缺性: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稀缺性集技术、器型和艺术题材于一身,更显珍贵。甚至在2002年以前,雍正时期"登峰造极"的粉彩官窑瓶类器物,还是中国陶瓷史上缺失的一环。据史书记载,景德镇曾经生产过"粉彩橄榄瓶",可是人们都没亲眼见过。直到2002年,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专家在纽约的豪宅里发现了落满尘埃的橄榄瓶,随后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现身,被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元竞得,打破了清代瓷器的拍卖世界纪录。而张永珍女士将其赠给上海博物馆。

N0.7 王献之《鸭头丸帖》

  • 上榜理由:该帖是王献之“破体书”的最佳代表,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书”和“一笔书”。它并非事先准备的艺术品,而仅仅是王献之随手写给朋友的便条。
  • 历史价值:作为王献之的传世名作,全文仅有15个字:“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曾被宋高宗赵构定为内府秘宝,一度被认为是王献之仅存的真迹,尽管后来证实为唐人摹本,但其价值依然非凡。该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被誉为馆中晋唐墨迹中排名第一位的旷世国宝。

N0.8 怀素《苦笋帖》

  • 上榜理由:绢本真迹!
  • 内容:全文共十四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和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羲之的《上虞帖》一样尺牍虽小,但裱褙的历代收藏印鉴密密麻麻,还有各名家的题跋,宣示着本帖的珍贵和价值。

N0.9 孙位《高逸图》

  • 上榜理由:晚唐画家孙位所绘,真正意义上的传世唐代人物画屈指可数,这件就是其中的一件名品。
  • 背景:《高逸图》是“竹林七贤图”残卷(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宋徽宗为此画作题“孙位高逸图”。因为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高逸图》时而在皇家,时而在民间,很早就破损一半。根据乾隆、嘉庆时间所著,汇集清皇室收藏当时所有作品的《石渠宝笈》描述,在此时《高逸图》就已经只剩下一半了, 嵇康、向秀、阮咸另外三人已遗失了。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这依然是不朽的传世名作。

N0.10 莲塘乳鸭图

  • 上榜理由:南宋朱克柔的缂丝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著称,是南宋缂丝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 现状:由于其材质使得对展出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并不常展出。
  • 艺术价值:绿头双鸭浮游于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周围荷花、芙蓉、百合等花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

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之所以如此丰富,主要有三个原因:

  1. 人缘好,捐赠的多;
  2. 馆长意识超前,留心收购;
  3. 财力雄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