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安全风险加剧,多措并举构建防护体系
AI安全风险加剧,多措并举构建防护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AI系统自身的安全漏洞到数据隐私泄露,从对抗性攻击到自动化网络攻击,各种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为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我们需要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数据保护、提升模型鲁棒性、引入多层次防护机制以及教育员工提升安全意识。同时,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安全的信息环境。
AI系统安全问题:从Ray框架漏洞看AI安全风险
2024年3月,安全公司Oligo披露了一起针对AI工作负载的大规模攻击事件,涉及OpenAI、优步和亚马逊等公司使用的Ray框架漏洞。攻击者利用该漏洞,不仅篡改了AI模型,还泄露了访问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网络凭证,并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加密货币挖矿软件。这一事件持续了7个月之久,凸显了AI系统安全配置的重要性。
Ray是一个用于扩展AI应用程序的开源框架,通常在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运行。其中央仪表板提供了名为“任务API”的编程接口,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HTTP请求向集群发送一系列命令,无需身份验证。这一设计在默认配置下存在高严重性的代码执行漏洞(CVE-2023-48022)。
尽管Ray的开发者和维护者Anyscale回应称该漏洞不存在,但这一事件仍暴露出AI系统在安全配置方面的不足。为应对类似威胁,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 数据加密: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 访问控制: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仅允许授权人员访问。
- 定期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
数据隐私保护:AI时代的最佳实践
在AI时代,数据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数据隐私保护的最佳实践,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制定数据隐私政策: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存储方式、共享条件以及用户权利。
- 数据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数据,定期审查数据收集实践。
- 强化数据安全措施: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
- 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隐私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技能。
- 监控与审计:建立监控机制,实时跟踪数据访问和处理情况,定期进行审计。
- 用户透明度与沟通:与用户保持透明的沟通,定期更新数据隐私政策。
- 合规性与法律要求: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
-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定期审查和清理不再需要的数据。
- 应对数据泄露的应急计划:制定应急计划,以便在发生数据泄露时迅速响应。
在AI开发和使用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模型训练数据的合规性:确保训练数据来源合法,符合数据隐私法规要求。
- 用户数据的匿名化处理:在模型训练和使用过程中,对用户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 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提高AI系统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让用户了解其数据如何被使用。
AI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尽管AI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但其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潜力。AI能够实时处理大量数据流,检测异常情况和潜在威胁,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强大的保护。
威胁检测与预防
AI系统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能够实时识别异常情况并拦截恶意软件、勒索软件和网络钓鱼攻击等威胁。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如化学、制造、能源、交通、医疗保健、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AI能够处理来自复杂网络的海量数据,识别异常模式和潜在的安全漏洞。
安全防护自动化
AI可增强安全防护自动化和编排,简化对网络威胁的响应。智能系统能够自主调查警报、关联不同来源的数据并触发响应措施。这种自动化让人工安全团队能够专注于战略规划和复杂的威胁分析。
预测性维护
基于AI的预测性维护利用来自物联网传感器的数据预测设备故障,防患于未然。这既能减少停机时间和维护成本,又能提高安全性。
生成式AI:双刃剑效应
生成式AI在关键基础设施防护中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有助于代码分析、漏洞发现和威胁情报整合;另一方面,攻击者也可能利用生成式AI发起复杂的网络钓鱼攻击、开发新的恶意软件变体或发现新的攻击向量。因此,关键部门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融合式网络AI:整体防御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AI威胁,关键基础设施组织正在采用“融合式网络AI”方法。该策略将AI功能集成到整个安全堆栈中,提高预测和缓解威胁的能力。借助AI原生架构,组织可构建强大的防御系统,保护重要系统和数据免受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
法律法规与合规性:AI安全的法律边界
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采取了敏捷治理、小切口立法的路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监管框架。2023年8月15日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全球首部专门针对生成式AI的治理法规,与《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共同构成了我国AI治理的初步法律框架。
大模型备案制度
《暂行办法》要求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直接面向境内公众提供的Gen AI服务进行安全评估和备案。备案服务包括文字生成、图片生成、声音生成、视频生成等功能。对于通过API接口调用已备案大模型的Gen AI应用,采用登记方式管理。
算法监管
自2021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算法监管体系。Gen AI技术开发者和服务提供者需依法履行算法备案等合规要求。
互联网信息服务及信息内容监管
基于Gen AI的“内容输入”和“内容生成”运行模式,在我国提供Gen AI服务一般构成“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需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内容生产者责任,确保生成内容合法合规。
增值电信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涉及信息服务业务、交易处理业务等的Gen AI服务可能需要取得相应的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科技伦理审查
《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要求从事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研究开展风险评估和审查工作。
数据合规
Gen AI全生命周期涉及复杂的数据合规问题,包括模型训练、应用运行和模型优化等阶段。相关主体需遵循《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数据安全法律,确保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
总结与展望
AI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防护工具。面对AI安全威胁,我们需要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加强数据保护、提升模型鲁棒性、引入多层次防护机制以及教育员工提升安全意识。同时,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安全的信息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安全防护也需要持续演进,企业和个人应保持警惕,不断提升防护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