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三大文化瑰宝:运河博物馆、八怪纪念馆、汪曾祺故居
扬州三大文化瑰宝:运河博物馆、八怪纪念馆、汪曾祺故居
2024年11月5日至2025年2月6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梦华东京——北宋开封城”特展,以“会通”“天街”“风流”三个部分,展现北宋时期运河城市的繁华景象。这一展览不仅展示了开封作为北宋都城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大运河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扬州孕育了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和汪曾祺故居,无疑是感受扬州文化魅力的最佳去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千年水运,文化长廊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是一座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向观众呈现了大运河的开凿管理、科技工程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历史叙事方式,全景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面貌与价值。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展览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大运河的辉煌历史。
“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览以实体体验结合互动体验方式,让观众可以亲自登上沙飞船,体验并了解大运河船舶的演变类型。通过“迎亲”“唱戏”“伴驾”等场景,引导人们感悟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则通过再现运河沿线城镇的丰富景观,如街道、酒店、商铺、码头、粮仓、戏楼、民居、牌坊等,呈现出大运河沿岸商贸繁荣、百业兴旺的景象。这一展览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运河城市的繁华。
扬州八怪纪念馆:创新精神,书画传奇
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瘦西湖东南边,与四望亭仅一路之隔,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这里不仅是了解扬州八怪生平与作品的理想场所,也是感受清代扬州画派独特艺术魅力的绝佳之地。
扬州八怪泛指清代扬州地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书画家,以郑燮(郑板桥)、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突破传统束缚,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开创了一代画风。
纪念馆主体建筑南北走向,大门在南端,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位于草坪中央的大铁锅,有1500多年历史,其后便是明代西方寺的大雄宝殿,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大雄宝殿现为纪念馆主展厅,正中立着扬州八怪雕像,周围是展览,图文介绍八怪的生平,陈列他们的书画作品,不过书画多为仿制品。
穿过大雄宝殿,后边的庭院中有一棵将近800岁的参天古银杏,笔直往前走是李亚如书画陈列厅,平时陈列八怪传人李亚如的书画,有时也举办临时展览。左手转弯是金农寄居室,根据他的住所方丈室复原,中间是客厅,两边分别为画室和卧室,当时西方寺已衰败,可以看出金农的住处十分简陋。
然后往东行是东园部分,假山点缀,布置成江南园林的样子。可以看看池塘“鹤池窥冰”,因金农表达高洁志向的诗句“池上鹤窥冰”而得名,往南行参观竹泉亭与亭中金农取水用的水井,五代经幢,最后回到大雄宝殿东侧的“碑廊集粹”。在碑廊仔细找找,能发现有名的郑板桥书法作品“难得糊涂”。
沿扬州八怪纪念馆外的小巷子向东步行50米,有一棵用围栏护住的千年唐槐,是唐代《南柯太守传》里“南柯一梦”的故事发生地。
汪曾祺故居:文学巨匠,水乡情怀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在“中国文学之乡”高邮,汪曾祺故居已成为吸引“汪迷”打卡的城市地标。汪曾祺曾以里下河古城水乡为背景,创作了《受戒》《异秉》《岁寒三友》《大淖记事》等诸多小说名篇,给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风。
汪曾祺故居位于高邮城北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故居及周边环境建设而成。故居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前市后坊的院落格局,展现了古代商贾之家的生活风貌。走进故居,仿佛能感受到汪曾祺先生当年的生活气息。
故居内展示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通过珍贵的手稿、照片和实物,展现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汪曾祺留给后世的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正如他所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深受高邮水乡文化的影响,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在《受戒》中,他描绘了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纯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在《大淖记事》中,他刻画了淖水边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坚韧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汪曾祺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和汪曾祺故居,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它们不仅记录了扬州的过去,也照亮了扬州的未来。走进这些文化景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扬州的魅力,正在于这些文化瑰宝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