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特色小吃大揭秘:焖子、手掰肠、烧饼、驴肉火烧
定州特色小吃大揭秘:焖子、手掰肠、烧饼、驴肉火烧
定州,这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千年古县,不仅孕育了璀璨的中山文化,还孕育出众多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其中,焖子、手掰肠、烧饼、驴肉火烧最具代表性,它们不仅承载着定州的历史味道,还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定州焖子:红薯淀粉的奇妙变身
定州焖子是当地人的心头好。它以红薯淀粉为主料,配以肉末、葱姜等调料,经过精细的蒸制工艺,呈现出独特的Q弹滑嫩口感。无论是凉拌还是热炒,都能让食客感受到其细腻爽滑的质地和浓郁的香气。虽然焖子的历史渊源已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道美食早已深深扎根于定州人的味觉记忆中。
定州手掰肠:从军粮到名吃
定州手掰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这种美食最初是游牧民族的军粮。将士们将肉馅和面粉用羊血搅拌,灌入马肠中,便于行军携带。宿营时,将士们将其煮熟后掰开食用。由于定州与契丹接壤,这种“军粮”的制作方法被定州百姓掌握。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贬至定州任知州。这位热爱美食的文学巨匠对手掰肠进行了改良:将马肠、羊肠改为烤煨炮制的猪肠外衣,使得这款肉肠口感变得更加脆、鲜、香、嫩。一时间,百姓纷纷效仿,手掰肠逐渐成为定州的名吃。
手掰肠肠体绯红油亮,用手轻轻一掰,肠身应声而断,肠衣裂开时带着脆脆的轻响,咬在嘴里,脆而不硬,微带弹性。2022年,定州将手掰肠纳入市级非遗名录,使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
定州烧饼:宫廷美食的民间传承
定州烧饼,又称马蹄烧饼,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相传,这种美食最初是宫廷食品。则天皇后对其情有独钟,无论去哪里都会随驾携带。一次出巡,她将马蹄烧饼赐给当地官员和百姓品尝,人们尝后赞叹不已。则天皇后便命御厨将制作工艺传授给了一对心灵手巧的少年夫妻,从此,马蹄烧饼便流传到了民间。
马蹄烧饼形如其名,圆圆滚滚,活像个大马蹄子,四周厚,中间薄,外挺内柔,外脆里酥,色泽淡雅,温润如玉。烤熟后呈亮黄色,外包一层薄薄的面皮,里包香咸的油酥。经火一烤,饱满充实,散落在饼上的芝麻,若星星般点缀在苍穹之上,煞是好看。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它,一点都不为过。
马蹄烧饼的制作工艺精良,其原料是纯天然食材,精制小麦面粉经由祖传秘方配置的酵母发酵,配之白芝麻,最后在自制烤炉中用松木生成的星火慢烤而成。“马蹄烧饼”制作技艺独特。制作好的马蹄烧饼形如马蹄,大如碗口,由于酵母的发酵作用,鼓起的表皮有一层金黄色的面泡,衬托以点点金黄的芝麻,外形独特优美。它浓郁的香气来自于慢火烤制的焦香,发酵作用产生少量的酒精和糖分,天然芝麻油脂在高温下的化学作用,松木形成的星火又把大自然的味道经由高温浸入到它体内,所以它口感酥软,在刚烤制完成后食用最佳,一口咬下去,酥脆的声音使人愉悦,烤面的焦酥和芝麻油迅速刺激味蕾。冷吃则筋道爽口,具有浓厚的焦香、酥香、芝麻香的独特风味。马蹄烧饼的制作得经手工反复揉捏,成型后用勺顶贴在吊炉上烘烤,待熟后自然脱落,到时必须一落即接,千万不可掉进火里。现在的马蹄烧饼已成为惠城一带家喻户晓的上佳传统美食,既是人们外出旅行必备的轻便食品,又是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又因它是烤制食品,补铁补钙,小孩周岁生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必定会带去几对烧饼,说是给孩子按膝盖。只要周岁时吃上马蹄烧饼,孩子的腿就会硬了,按上了膝
驴肉火烧:千年古城的舌尖传奇
漕河驴肉火烧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记载,漕河驴肉加工始于宋代,到清朝雍正年间,徐水漕河小驴肉已远近驰名。近年来,漕河驴肉火烧在进博会上大受欢迎,成为定州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
驴肉火烧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上等驴肉经过精细炖煮至酥烂,再夹入半发面烧饼中,搭配葱花、香菜等调料,鲜美与酥脆完美结合。为了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驴肉火烧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例如,采用科学方法加入阻抑亚硝生成致癌物亚硝胺的物质,打消了消费者对驴肉品质的担心。在原有真空包装驴肉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珍肉系列、休闲系列和气调包装驴肉,以及常温保存漕河驴肉焖子和漕河驴肉酱。
这些特色小吃不仅味道独特,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定州的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定州人味觉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座城市文化与生活习俗的生动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美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