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盗采黑土泥炭土现象频发,专家呼吁构建黑土地保护系统工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36: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盗采黑土泥炭土现象频发,专家呼吁构建黑土地保护系统工程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其保护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却出现了盗采贩卖黑土及草炭土的现象。本文将从专家视角,深入探讨如何有效保护这一珍贵资源。

泥炭土比“大熊猫”黑土更稀缺

黑土与泥炭土是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二普”)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两个土类。上面提到的所谓草炭土,学名就是泥炭土。黑土地则是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在我国,黑土是指分布在东北小兴安岭西南麓、长白山西麓,即嫩江、哈尔滨、长春一线呈牛轭状的丘陵缓岗区、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地带性土壤,其突出特征是有一个深厚而且有机碳含量高的腐殖质层即黑土层。

泥炭土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四川西北高原的松潘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的湖盆地区。这里地形低洼、季节性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沼生植物,在积水缺氧条件下,沼生植物残体得不到分解而形成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深厚植物残体堆积物,从而形成泥炭土。

黑土未开垦之前,其腐殖质层即黑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为5%~8%,其他是各类岩石矿物颗粒,有机质含量虽高,依然属于矿质土。泥炭土未开垦之前,其泥炭层的有机质含量至少为35%,甚至都是有机物,属于有机土。

狭义的黑土地在我国主要是指东北地区黑土层较厚的土壤,包括黑土和黑钙土两个土类。黑钙土比黑土的黑土层薄一点、有机碳含量也略低,也是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地带性土壤。

2022年8月1日起实施的《黑土地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称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四省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其中的黑土地,不但包括东北地区被开垦的黑土和黑钙土,还包括被部分开垦的东北地区的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后五类土处于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都有一个黑土层,但前两者的黑土层比黑土的薄,后三者有时受洪涝威胁。根据“二普”相关调查结果,我国黑土面积11020万亩,黑钙土面积19816万亩,草甸土面积37606万亩,暗棕壤面积60283万亩,白浆土面积7908万亩,泥炭土面积2222万亩,泥炭沼泽土面积5316万亩。

由此可推论,如果说黑土是“大熊猫”的话,泥炭土比“大熊猫”黑土更稀有。

盗采黑土层很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黑土地破坏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是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黑土地由于长期只用不养和不合理的利用,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等,出现黑土层变瘦、变硬、变薄等退化现象,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为此,我国专门立法保护黑土区耕地。

如果说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黑土层变瘦变硬是渐进的,通过秸秆还田、土壤培肥等措施还可以使变瘦变硬的黑土层得到修复的话,那么盗采黑土层顷刻之间破坏黑土地甚至不可逆。特别是对于那些黑土层之下即是基岩、其上的有效土层不厚的山地暗棕壤、洪积扇与阶地上黑土层之下即是砾石层的土壤,盗采黑土层会造成黑土地不可逆的破坏。因为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砾石层和岩石也不可能形成黑土层。

盗采泥炭土破坏湿地也造成碳排放

众所周知,室内花卉大多栽植在装有培养基或花卉土的盆内。花卉培养基或花卉土不但要有植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质营养物质,还要求其蓬松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并有很强的保水和通气性能。盗采黑土和草炭土者主要是为了售卖花卉土,而将泥炭土和黑土层进行人工调配。泥炭土富含植物纤维,蓬松且保水通气性强,但其碳氮比太高,单纯用草炭土养花也不行,得掺入养分含量高的黑土。

泥炭土是一种积水还原条件下封存在地表以下的有机碳。泥炭开采后作为花卉土或开垦泥炭土为耕地,在通气条件下,有机物会逐渐分解排放二氧化碳,就由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碳汇变成今天的碳源。严禁、严惩开采泥炭土,不仅是我国湿地保护的需要,也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国际社会早就禁止商业开采泥炭,无论在哪个国家开采泥炭,都会面临舆论压力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实验证明,用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加生土堆沤形成的花卉土,与用泥炭土和黑土掺和形成的花卉土,在功能效用上无异。事实上,市场上销售的花卉土也基本上是用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加生土堆沤形成的。科普花卉土物质组成及其功能,宣传开采泥炭的负面生态效应,让花卉土购买者不再迷信商家“自然黑土、草炭土”的花卉土销售广告,也是遏制盗采黑土、花卉土的非法律性有效手段。

实施黑土地全域保护给资源生态上“双保险”

《黑土地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盗挖、滥挖和非法买卖黑土。

在20世纪,由于缺肥,我国曾经将泥炭土作为有机肥肥源。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国际湿地公约,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后,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22年6月1日起实施的《湿地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泥炭沼泽湿地。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

毫无疑问,依法严厉打击盗采黑土和草炭土的行为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土地管理法》《黑土地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东北地区全域黑土地进行保护。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粮食供需压力,过度开垦压缩了东北地区林地(暗棕壤)、草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湿地(草甸土、泥炭土、沼泽土)空间,由此产生了水土流失、沙尘暴和洪水泛滥等生态问题。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保护黑土区的耕地很重要,保护黑土区其他土地类型也很重要。《黑土地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不局限于保护黑土耕地的面积,更重要的是提出通过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培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当务之急要落实《黑土地保护法》中关于在黑土地区对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培肥等给予财政支持的政策,鼓励农民提高黑土地质量,进一步提高黑土地区的粮食总产量;从而减轻开垦压力,不再与林地、草地和湿地争夺空间,实现黑土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

黑土地保护当妥善处理四组关系

黑土地保护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数量、质量和生态,重点在利用中进行保护。

真正保护好黑土地尚需完善高新工程技术体系、高效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宏观战略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五年来主要工作时指出,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笔者认为,黑土地保护工作系统性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妥善处理四大复杂关系。

数量、质量与生态的关系

黑土地数量保护,主要是针对防止非农建设占用而制定的黑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占黑土补黑土”、异地补充耕地、跨省区交易新增耕地指标等耕地管理措施。其中,也包含占优补优、一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占用实施分类分级审批等质量保护的内容,但主要目的是保证黑土耕地面积不减少。黑土耕地质量保护,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硬化等威胁地力的问题而采取的构建肥沃耕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这些措施既要维护也要提升黑土地的生产生态功能,保证黑土地质量不降低甚至有提高。黑土地生态保护,既包括针对耕地自身生态状况采取的上述措施,也包括对黑土耕地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黑土耕地本身遭到破坏。黑土地作为“自然—人工”复合耕地系统,其保护理念必然要强调系统思维,推进黑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措施有机融合。其中,数量保护是质量保护的前提,质量保护是生态保护的基础,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既相互作用又互为目的。但是由于部门分工不同,黑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落实落细各项保护措施,真正实现黑土地“三位一体”保护。

建设、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黑土地建设主要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或顺坡垄改横坡垄等工程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农田电力等基础设施,可以修复一些黑土地本身存在的质量与生态问题,提高抵御土壤侵蚀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黑土地保护是针对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生态恶化等问题,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性措施实现保护目的。目前学术界探讨的黑土地保护,主要是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耕地质量和生态问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重点是保护性耕作、轮作、秸秆还田、减少施肥、减药减除草剂等。

黑土地利用则是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黑土地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获取农产品及经济效益的行为,其本质是经济活动。科学合理的黑土地利用方式,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往往需要更多投入,并改变一些错误的利用方式,而这些通常会影响黑土地利用的短期利益,这就需要实施农业补贴等引导性措施。

可见,建设和保护都是为了黑土地高效与可持续利用,保护和利用能够更好发挥黑土地建设的作用,黑土地保护重点是在利用中进行保护。

但无论工程建设还是科学利用,都需要在以往黑土地正常利用的基础上增加额外投入。这既需要财政投入支撑,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社会投融资模式。未来,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支持黑土耕地建设与运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研发、试点与推广的关系

耕地保护过程中存在很多技术性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

研发主要解决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比如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农机器具的研发,秸秆还田腐熟剂的研发,新型缓释肥料、复合肥料、有机肥料的研发等。

试点既要检验技术的可行性、功效性,还要检验经济性、可能的负面效应以及与其他技术的兼容性。试点一般由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牵头,对研发技术在一定地块、不同区域进行实践检验。经过试点,往往要对部分技术进行改良、对多项技术进行组装,形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系列产品和区域模式。

推广是对经得起试点检验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在同类区域的更大范围内使用,让黑土地保护取得更广泛的实效。技术推广既要有政府的组织号召,更要有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销售或工程建设。各种技术产品和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一般会发现新问题,进而改进研发或者创新。

可见,研发是试点和推广的前导,试点是研发的延续,推广是研发和试点的归宿,也是新研发和试点的起点。黑土地保护需要政府部门、科研人员、公司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让黑土地保护产生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并不断促进科技进步,产生更多的科学与教育价值。

近年来,多项黑土地保护科技项目立项、启动,大量科技人员投入到黑土地保护技术研发之中。后续,必须在严格试点基础上快速将这些技术进行产品化封装、规模化生产、区域化推广,转化为黑土地保护的有力支撑。

工程、政策与战略的关系

黑土地保护工程主要是针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对土壤变薄、变瘦、变硬、变污等问题,实施的秸秆还田、肥沃耕层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从本质上讲,黑土地保护工程主要是通过调整黑土地系统的要素组成、理化结构和空间形态,提升黑土自身的生产生态功能。

黑土地保护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可持续的用地方式,面向相关主体而制定的有目标、有方向的调控措施,如轮作补贴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政策、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来调节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结构、生产方式等,从而起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

黑土地保护战略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制定的有关战略,从宏观尺度协调国际关系、区际关系、城乡关系,进而影响黑土区功能定位、黑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黑土地保护投入机制等,更具全局性、宏观性和长期性。

从工程到政策再到战略,分别从黑土和黑土地系统、黑土地利用系统、黑土地区域系统与区际系统的不同层面来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近年来,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对黑土地保护工程十分关注,但对于黑土地保护政策、战略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总体来看,真正保护好黑土地,尚需不断完善高新工程技术体系、高效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宏观战略体系,促进黑土区高质量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