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捂秋冻”背后的科学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5: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捂秋冻”背后的科学秘密

“春捂秋冻”是中国传统养生智慧之一,它告诉我们春季要适当保暖,秋季则要适度感受寒冷,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这一俗语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

01

春季为何要“捂”?

春季是气温逐渐回升的季节,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如[[2]]中所述,春季气温起伏剧烈,昼夜温差可达15℃以上。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 影响免疫系统:气温的剧烈波动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奏,降低抵抗力,从而增加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 心血管风险:昼夜温差大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温差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和扩张的频率增加,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因此,春季适当保暖是非常必要的。[[1]]中专家建议,儿童在春季寒潮来临时要及时添衣保暖,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着装,避免过早减少衣物。

02

秋季为何要“冻”?

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过渡的季节,气温逐渐下降。[[3]]中提到,秋季昼夜温差显著,有时可达到10摄氏度以上。这种温差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穿衣选择,也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秋季适度感受寒冷是有益的。[[4]]中专家指出,进入秋季,天气转凉,人体阳气渐弱、阴气渐长。此时不宜增添太多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天气,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气的生长。

但“秋冻”并非盲目挨冻,而是要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加衣服。初秋气温在15—20摄氏度时,早晚人体能感受到一些凉气,此时不要着急添加过厚衣物。仲秋即中秋节前后,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添加衣物要适当,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

03

“春捂秋冻”因人而异

虽然“春捂秋冻”具有科学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用。[[1]]和[[4]]中都提到,体质差异是决定是否适用这一原则的重要因素: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这部分人群的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气管和支气管在寒冷刺激下会产生痉挛,使原有的咳嗽、喘息等症状加重或容易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尤其是哮喘患者,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应注意保暖。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温环境容易诱发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或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 老年人和儿童:这两类人群御寒能力较弱,应注意随着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 特殊部位需保暖:头颈部、肚脐、膝关节和双脚等部位不能“冻”,反而要注意保暖。

“春捂秋冻”这一传统养生理念,科学地反映了季节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春季气温回升但不稳定,适当保暖有助于预防疾病;秋季气温下降,适度感受寒冷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然而,这一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通过科学理解这一俗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