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河路:从《繁花》爆红到流量退潮后的转型之路
上海黄河路:从《繁花》爆红到流量退潮后的转型之路
2024年,一部《繁花》让上海黄河路再次成为焦点。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吃街,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变迁,还因其独特的“海派”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然而,当电视剧的热度逐渐消退,黄河路又将何去何从?
从繁华到落寞:黄河路的兴衰史
黄河路毗邻南京西路和人民广场,紧挨“上海原点”国际饭店,地段优越,处于上海市中心区域。黄河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1993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黄河路被开发成美食街,街道上汇集了近百家饭店,本邦菜、粤菜、海鲜等各色美食应有尽有,不仅成为上海人就餐的首选,也吸引了四方食客。
20世纪90年代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拓展和深化时期。东方风来满眼春。开发开放浦东,建立证券交易所,彼时,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吸引了很多外商来考察合作,也吸引了浙商等内地商人来这里寻找发展机遇。
在黄河路饭店的迎来送往中,一只只龙虾转化成一个个机会,一批批时代弄潮儿勇立潮头,起步奋进。
《繁花》带火的黄河路:短暂的辉煌
《繁花》的热播为黄河路带来了真真实实的流量。在剧中出现的至真园,其现实原型是位于黄河路50号的苔圣园餐厅,在剧集播出期间,预约的食客需要排队登记入座。
在《繁花》热播时,记者曾以消费者的身份致电该店订座24人位,得到的答复是,到月底前24人座都没有空位,要订只能订8~10人位的,还要“先下手为强”。
3月上旬,记者再次走访了苔圣园,只见大厅里摆放着好几块印有《繁花》背景图的海报KT板,上面写了好几款至真繁花宴的套餐,有1880元/席的怀旧经典套餐,也有2~3人的568元/套的繁花套餐。
入内一看,如今和二三好友再赴苔圣园已经不愁没座位。来自武汉的李先生和亲朋四人正在享用568元的繁花套餐。“我们就是看了《繁花》被吸引过来的。”
晚上7点多,大堂内客座率达到了八九成。没有出现排队现象,但也不至于说冷清。
由于店里员工短缺,被总公司临时调到苔圣园负责餐厅的经理丁明泉见证了苔圣园火爆的那几个月。
如果一定要形容那段日子的话,丁经理用“既忙碌又充满了成就感”来总结:每天都在为迎接不断涌入店内的客流而奔波。她告诉记者,苔圣园餐厅日流水一度飙升至三十万元。即使元宵节过后黄河路上客流量下降,餐厅的日流水也保持在二十万元左右。
热度褪去后的黄河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然而,当电视剧的热度逐渐消退,黄河路又将何去何从?
紧跟着剧里汪小姐说的“外面的东西再好吃,总归跟排骨年糕是不好比的”这句台词火起来的,还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排骨年糕店。
记者踩点后发现,短短七百多米的黄河路上竟然出现了至少四家排骨年糕店。但这些店的运气就没有苔圣园好了,已经出现了排骨年糕多,客人少的窘境。
黄河路84号原来是一家卖鲜肉包、烧麦、花卷等的小吃店,《繁花》爆火后,该店在原来的招牌上额外增设了一个醒目的巨幅新招牌,上面印着“正宗老上海排骨年糕黄河路店”一行字,几乎盖住了原有的招牌。记者在这家店守候了许久,零星有一些客户来。20元一客的排骨年糕,不算贵,但也绝不便宜。
“元宵节前最火的时候,黄河路一天十几个小时客人川流不息。你是没见过那个时候的黄河路。”一家排骨年糕店的店长环顾四周,指了指如今冷冷清清的黄河路,不由感慨热度降得太快。
80后店主陈海军经营一家位于黄河路100号的“汪小姐”上海排骨年糕店,最火爆的时候,一天能卖出600多份排骨年糕。
“是因为《繁花》火了你们才叫汪小姐排骨年糕店的吧?”见记者故意打趣,店主陈海军辩解说,“我们原来注册的就是这个名字,说不定是先有我们店,才有汪小姐的吧。”
记者发现,这也是少数有较多座位的排骨年糕店,店内有老上海的照片,显然经过了精心布置。
《繁花》的热播曾给这些排骨年糕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但如今热度消退,对周边小店铺的影响尤为明显。陈海军透露说,自家排骨年糕的日销量已大幅下滑至两百多份,遇到下雨天,黄河路上更是门可罗雀,生意惨淡。
未来之路:如何持续“出圈”?
作为上海城市地标的黄河路提供的场所感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如何引得来,留得住”是黄河路乃至上海文旅发展的重要课题。热点可以带来流量和关注,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热潮退去后,依然能够保持魅力和竞争力。
对于黄河路、黄河路上的人来说,这条街道将何去何从,是他们亟需解决的困境。
黄河路近来热度下降在上师大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看来值得深思。
“爆火电视剧也好,舆论热点也罢,都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巨大的流量关注。这其实给了一座城市打造爆款地标景点的机会。流量来了,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迎接它。比如《繁花》爆火后,一批排骨年糕店开始‘起蓬头’。如果再加上有关部门主动管理,做好餐饮业态重新布局,就能趁热打铁热下去。如果热度不能维持下去,是说明没有获得市场认可。”
刘德艳认为,这个时代不缺热点,在热点频出的当下,如果懈怠了就会被其他热点盖过。“在各地文旅部门都非常努力的情况下,上海的黄河路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需要积极主动作为。”
她举例说,黄河路不能一直搭《繁花》的顺风车,剧播完了,热度终究会下降。上海的黄河路应该学学淄博和哈尔滨,一个城市要打造网红景点,除了要利用热点,还少不了好的公共管理服务、合理的交通规划,有关部门要主动做文旅产品设计,做好更长远的规划,开展旅游产品的营销等,这样才能长盛不衰,久久地红下去。此外,还要练好内功,给游客好的体验,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回头客。
刘德艳还透露说,最近各地文旅动作不断,比如甘肃天水在做密集的文旅营销,哈尔滨以冰雪旅游作为支点。上海的旅游质量一直很稳定,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未来上海的黄河路能持续“出圈”。
游客眼中的黄河路:期待与现实
从云南来沪旅游的罗先生落地后,第一站就来到了黄河路,逛了一圈,买了一份排骨年糕后,他不禁戏谑地引用了剧中的经典台词“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以此表达现实与预期之间巨大落差的感慨。
看着繁花热度过后,客流量减少,陈海军内心焦急万分:“像我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店里的客流量切切实实关系着我们一家人的生存。”
最近,陈海军换上了他“几个夜晚都没睡好,冥思苦想”后设计的新招牌。新招牌上“汪小姐”三个大字醒目地居于中央,背景板上还印着上海的老照片以增加历史感。
为了让门店更加引人注目,他让门店的灯光始终保持明亮。即便是在周二晚上10点,当整条黄河路的其他商家大多门可罗雀时,陈海军的店门口依旧站着一批等着买排骨年糕的食客。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不时有游客在店铺门口停下脚步,与陈海军的店合影。
陈海军告诉记者,自己深知靠电视剧流量吸引顾客只是一时之事,真正的挑战在于“在流量过后,如何让客人留下来”。“黄河路是被《繁花》带火的,很多人被剧里的上海所吸引,但实际来了黄河路后,却没有什么可体验的。我希望通过我对店铺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一次值得铭记的经历。希望每一个踏进店内的顾客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历史韵味,确保他们没有白来。”
黄河路美食推荐
虽然黄河路的热度有所下降,但仍有一些特色美食值得推荐:
苔圣园餐厅:这家餐厅是《繁花》中“至真园”的现实原型,提供多种怀旧套餐,是体验老上海味道的绝佳选择。
汪小姐排骨年糕店:虽然热度有所下降,但这家店的排骨年糕仍然值得一试。20元一份的价格亲民,口味地道。
海鲜大排档:黄河路是上海的夜宵圣地,各种海鲜大排档是其一大特色。新鲜的海鲜、丰富的品种、实惠的价格,让你在这里尽情享受海鲜的美味。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烧烤,都能让你大快朵颐。
烧烤:除了海鲜,烧烤也是黄河路的一大特色。各种肉类、蔬菜、海鲜在炭火上翻滚跳跃,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约上三五好友,点上几串烧烤,再配上几瓶冰镇啤酒,这就是上海夜晚最惬意的时光。
给游客的建议
避开周末和节假日:虽然黄河路的热度有所下降,但在周末和节假日仍可能遇到人流高峰,建议选择工作日前往。
提前做好攻略:由于部分店铺可能因客流量减少而调整营业时间或菜单,建议提前查询相关信息。
体验老上海风情:除了品尝美食,不妨在黄河路周边漫步,感受老上海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气息。
合理预期:虽然黄河路因《繁花》而火,但现实中的街道可能与剧中的场景有所差异,建议保持理性预期,享受真实的黄河路。
黄河路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正如一位店主所说:“我们不能只靠电视剧的热度,而是要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或许,这才是黄河路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