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崧舟: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8: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崧舟: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踏上一场诗词之旅,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美丽夜景。”

这是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崧舟教授在第3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一幕。作为一位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教育名家,王崧舟教授通过一堂《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的观摩课,向在场的师生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01

“诗意语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

王崧舟教授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熏陶。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指向人的诗意生命,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

在《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这堂课中,王崧舟教授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他首先以写旅游请愿书的方式引入课程,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诗词,从一年级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到五年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带领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景和情感。

02

创新教学方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王崧舟教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关键在于他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讲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他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分析诗词中的时间、地点、天气等要素,让学生在想象中构建诗词描绘的画面。他问道:“诗词中是怎么说丰年的?为什么在长时间的水上泛舟旅途中,作者还能保持心情愉悦?”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诗词的意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崧舟教授善于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夜行黄沙道中时,作者会感到喜悦和豁达。这种将诗词与作者生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03

培养文化自信:从课堂到心灵的升华

王崧舟教授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熏陶。他通过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课程的最后,王崧舟教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要写一份旅游请愿书,你会选择去哪里?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将自己与诗词中的美景和情感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一位学生写道:“我愿意去辛弃疾笔下的黄沙岭,因为那里有美丽的夜景,有稻花香,有蛙声,还有作者的喜悦心情。”另一位学生则表示:“我想去张孝祥泛舟的洞庭湖,感受那里的湖光山色和诗人的豁达心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王崧舟教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正如他所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王崧舟教授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