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年“我在老城厢‘修’建筑”启动,文庙龙门邨成文化课堂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25: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年“我在老城厢‘修’建筑”启动,文庙龙门邨成文化课堂

2024年,第五届“我在老城厢‘修’建筑”活动以“建筑会说话”为主题,来自全市6所高校和黄浦7所中小学的参与者们,在文化艺术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老西门城厢建筑元素,学习文创产品设计落地精髓,体验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室,组队研发老城厢系列文创产品等方式,走进老西门,了解老西门,认识老西门。

01

上海文庙:七百年文化传承的见证

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294年,1855年于现址重建。1997年,上海文庙进行了首次改扩建。重塑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后,文庙将成为深入体验上海文化的又一历史人文空间。

上海文庙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大成殿是主体建筑,殿前有月台、丹墀、张公井,左右两边分别为东庑、西庑,各9间,再前为戟门,三进间。门外左右两边分别是名宦、乡贤祠,各3间。又往前是泮池,池上有圜桥3座。池前是棂星门,门外为宫墙璧水,东西两边为兴贤、育才两坊。大成殿后是崇圣祠,三进间。大成殿左边为明伦堂,堂北面为轩,又北面是尊经阁,阁后为敬一亭。明伦堂前是东西两廊,分别有仪门、儒学门。明伦堂东南为魁星阁,阁后是官厅。

1855年上海文庙的移建显然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并没有从城市发展战略着眼的意识,但其出于延续上海文化和历史文脉的考虑,无意间突出了内涵发展,不仅解决了老城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弊病,带来较为明显的变化,而且也开发了老城厢的西南区域,将之打造为一个新的人文景观和公共空间。

02

龙门邨:万国民居建筑群

龙门邨集各大建筑风格之大成,其结构形态将中国传统的内向性空间与西方注重效益的行列式建筑巧妙结合,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需求。有趣的是,龙门邨并不是统一建造设计,而是由当年商贾名流各自请建筑师设计建造,这使得龙门邨内各种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异彩纷呈,被称为“微缩的万国民居建筑群”。

03

青春与历史的跨界对话

本届“我在老城厢‘修’建筑”主题活动得到了南房集团和华润置地“士林·润园”项目的大力支持。10月10日上午,参与者们在施工单位代表——美达建筑的孙杰驰老师带领下,参访位于崇明的“老建筑保护仓”和浦东机场的VMU(VISION MOCK-UP)立面样板。

在崇明,“老建筑保护仓”中堆积着老西门旧建筑的砖瓦梁柱,它们不仅描绘着近代以来上海独特的城市建筑风貌,更成为镌刻城市记忆的重要人文遗产。

浦东机场的VMU(VISION MOCK-UP)立面样板展现了未来将要建成的“润园”老城厢石库门新创建筑案例,复原城厢风貌建筑中的老砖、水刷石、元宝缝等传统工法,循序与传承,让风貌建筑拂去记忆的蒙尘,重现出昔日的风华气度与韵味,也新添了海派的时尚与新潮。

在孙老师的讲解下,参与者们了解了老城厢建筑“旧貌换新颜”的过程并近距离感受了石库门建筑历史沉淀的魅力。

“我在老城厢‘修’建筑”系列活动不是简单的砖瓦堆砌,而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跨界对话,以“建筑会说话”的创意火花,点燃对老城厢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探索。在这里,每一座建筑都有了生命,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故事。让我们跟随这些年轻的创意者,一起走进老城厢的奇妙世界,聆听那些沉淀历史记忆的建筑之声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