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必读:从潮汐原理到实战技巧
赶海必读:从潮汐原理到实战技巧
清晨6:30至8:30、中午12:00至14:00、傍晚18:00至20:00以及深夜24:00至次日凌晨4:00是赶海的最佳时间段。这些时间段之所以适合赶海,是因为它们与潮汐变化密切相关。潮汐变化是由月球引力、地球自转和太阳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引起潮汐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月球位于地球某一侧时,其引力会使该侧的海水向月球方向聚集,形成涨潮;而当月球位于地球另一侧时,其引力会减少或被地球引力抵消,导致海水向远离月球的方向流动,形成退潮。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较快,大约每24小时完成一圈,所以在海洋表面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凸起区域,即赤道。而赤道附近的水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向外推动,形成了一个略为凸起的区域。当地球自转时,海洋表面的水体也随之向东移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海洋表面的水体会在赤道附近堆积,形成一个略为凸起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涨潮区。同时,在涨潮区的相反方向,即两极周围,会形成一个凹陷的区域,即低潮区。这是因为海洋表面的水体在赤道附近相对较远离地轴线,所以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较小,水体聚集程度较低。
太阳的引力也对潮汐产生影响。虽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远得多,但太阳的质量比月球大约27万倍,所以太阳的引力对潮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太阳、月亮和地球成一条直线时,即新月或满月时,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叠加,形成了春潮。这时的涨潮会比平常更高,而退潮也更低。而在半月和季节月相期间,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会相互抵消,形成了极潮。这时的涨潮和退潮幅度较小。
在这些最佳时间段内,你可以参与各种赶海活动。例如,你可以捡螺、挖贝类等。小螃蟹一般喜欢躲在浅海区的石缝中或是石头底下,用小耙子翻动石头,躲在石头下的小螃蟹们便会四散而逃,此时只要手疾眼快,收获必定颇丰。还有赶海人拿专门用于捕蟹的笼子来抓蟹子,在笼中放入鱼头虾子等,利用石头将其沉入水中,稍等片刻就会收获翻倍。虾虎则需要将泥沙表层刨开,便会出现一个个手指粗的虾虎窝,然后将毛笔或竹签轻轻插进小孔中。虾虎是非常爱干净的,不喜欢“家中”存在任何杂物,这时它会用巨獒夹住毛笔往上顶出洞口,等木棍晃动,只要一手提毛笔,在虾虎露头的瞬间,迅速捏住它的螯,就能整个提出来了。挖蛤蜊的最佳时机是在退潮后。此时泥滩上会留下一个个小孔,这是蛤蜊正在呼吸和进食。此时,迅速在距离小孔3至5厘米的地方下铲,保准能挖到蛤蜊。蛏子和蛤蜊的习性有些像,喜欢在软泥滩上生活,潜伏的深度随季节而不同。通常蛏子潜伏的深度为其体长的5~6倍。而夏季蛏子潜伏较浅,十分适合挖掘。如果你在海滩上看到相距不远的两个小孔,孔圆且深直,这两个小孔就是蛏子两个触角伸出的地方。此时可向小孔里撒一点盐,蛏子会自己跑出泥滩,然后顺手抓住放到桶里就好了。海蛎子营养丰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称。青岛的野生海蛎子一般都附着在礁石上,壳厚且坚硬,想要从礁石上撬下来一个完整的带壳的海蛎子是很难的事,不过如果工具带得专业,并且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话,或许可以挑战一下。海虹一般附着在海礁石上,呈多个密集状分布,是比较常见的赶海小海鲜。海虹壳外缘锋利且在礁石上附着紧密坚固,如果没有工具徒手摘取,会很容易割破手指。此时戴上手套,拿上小铁铲,切割粘在岩石上面的海虹便十分轻松了。海螺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礁石上。香波螺、圆盘波螺、海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螺类,在青岛是非常常见的海鲜。看清楚水下的礁石,捕获还是很容易的。海星主要栖息于浅海底沙地或海礁石上,通体色彩鲜艳,最多的颜色有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移动也不快,很容易捕捉到。类似获取方法的还有海胆。
在参与赶海活动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首先,你需要关注潮汐变化,选择退潮时段进行赶海,避免涨潮时被困。其次,穿着合适的鞋子非常重要,因为赶海区域的礁石可能比较湿滑。建议选择防滑胶底凉鞋或海滩鞋,以确保安全。此外,佩戴手套可以保护双手免受锋利贝壳或棘刺的伤害。携带小桶或背包,用于装载捕捉到的海鲜和捡拾的贝壳。使用夹子可以轻松撬开贝壳,获取美味的蛤蜊、生蚝等。准备工具刀,以便切割绳索和分割海鲜。查看潮汐表,选择退潮时段赶海,确保安全,收获更丰。出门赶海,天气预报必不可少。避开雨天或大风天气,选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日子,不仅舒适惬意,也更安全。结伴赶海,安全系数更高。结伴时携带安全绳,连接彼此,一旦发生意外,可及时救援,确保安全。赶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急救包不可或缺。备上止血药、创可贴、消毒湿巾等,以备不时之需。赶海过程中难免会有水花或雨水,防水手机套必不可少。将手机放入防水手机套中,既能记录下精彩瞬间,又无需担心手机进水。
在簕山古渔村,赶海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海洋的魅力,体验渔村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