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首推“20条”,涵盖五大健康领域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26: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首推“20条”,涵盖五大健康领域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青少年有了更多时间投身体育锻炼,慢跑、游泳、跳绳、打羽毛球和篮球等活动成为了他们的新宠。这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专家们一致认为,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科学健身指导助力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这些问题都与运动不足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所长、教授马军表示,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习惯养成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础,“例如,从小到大几乎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去正确地‘蹲’,但错误的蹲姿就可能给我们老年阶段膝关节损伤埋下隐患”。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受益终身。

国家体育总局编制的“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正式发布,首次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类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发展指导处副处长陈石表示,“20条”的作用不仅是要帮助孩子们动起来,更要科学、有效、安全地动起来。

“20条”内容涵盖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5大方面。例如,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平衡及灵敏素质等方面,是维持健康、提升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体育考试关注的关键内容,“20条”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建议:如,耐力练习以有氧运动为主,穿插适量的无氧练习,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力量练习应注重全身各部位肌肉均衡发展,逐渐增加训练负荷,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练习可以让儿童青少年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快速、准确的动作,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等。

新兴体育项目受追捧

随着时代变化,传统体育运动在运动场合、运动方式上不断创新,以开放姿态拥抱年轻人。礼射、石锁、舞龙、武术兵道……越来越多曾经被视为“小众”的传统体育运动成为年轻人“新宠”,展现出蓬勃生机。年轻“粉丝”们通过传统体育追求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探索传统体育与中华文化的耦合共生。

全国首届骑射锦标赛日前在深圳举行,比赛现场座无虚席,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频频冲上热搜。江苏姑娘杨天晴此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组网友自发剪辑的全国首届骑射锦标赛宣传视频。“千里骑射如飞电,万马踏破尘埃飞”的场景瞬间击中她的内心,也让作为“骑射小白”的她萌发了去现场观赛的念头。2024年12月20日到达比赛现场,杨天晴激动地发布朋友圈:“十步一射百步穿!回来之后,我也要去报名体验课!”

和杨天晴一样,为了热爱“冲动”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人们可以在校园、商场、运动场等各个场合体验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选择参加相关研学课程、参与竞技比赛等。

2024年12月初,2024年全国民间石锁邀请赛在南京体育学院举行,参赛者中有不少小学生,其中最小的仅11岁。“重量级”石锁在年轻“练家子”的手中时而上下翻飞,时而相互抛接,时而稳稳落在拳、头、指、肘之上,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我的体重45公斤,现在举起36公斤的石锁不成问题!”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学生张以诺,向记者展示灵巧的抛接技巧。他的动作技巧也让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文化传承人王道泉很是欣慰,连连称赞“石锁运动后继有人”。

“我们学校的体育选修课中,射艺、武术兵道、中国式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是最受欢迎的。”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党委书记刘苏告诉记者。

“舞龙大家都不陌生,但以前很少有学生学习舞龙。尽管这个体育项目很费体力,但大多数同学接触后就会被舞龙的魅力深深吸引,也愿意向更多同龄人讲述舞龙文化。”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葛国政教授说,从2000年首次开设“舞龙”专项公共体育课,如今南京理工大学有了专业竞技队伍,他们在全运会、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龙狮锦标赛等舞龙运动最高水准比赛中均获得过冠军,是名副其实的“大满贯”队伍。

专家观点:科学锻炼助力全面发展

“20条”的发布正当其时,内容涵盖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五大方面,围绕健身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做出指导。比如,耐力练习以有氧运动为主,穿插适量的无氧练习,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力量练习应注重全身各部位肌肉均衡发展,逐渐增加训练负荷,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同时以释义、作用机理、实践操作等详细的技术支撑材料作为附件,深刻诠释其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此外,“20条”专门对儿童青少年运动风险筛查列出了指导性条目,力图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可以说,“20条”既突出体育特色,又最大程度兼顾了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普及性,能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兴趣,有助于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从而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未来展望:多方联动共促青少年体育发展

“‘20条’瞄准了当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炼出了重点注意事项,极具针对性。”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中心体育健康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佑发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无论校内、校外,“20条”都为引导儿童青少年培养主动健康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学校体育层面,“20条”中关于运动强度、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等内容,对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作出提醒”,“比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运动安全,不敢上强度,孩子们上一节体育课下来不出汗、不气喘,就很难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甚至,因中小学阶段未形成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的意识,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依然缺乏基础的健身知识。他建议,学校可以充分利用“20条”发布的契机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注重健身过程而非健身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山东省日照市新营小学的校园里,跳绳、踢毽子、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操等20余项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校体育教师唐国峰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20条”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运动不是动起来就行,还要有科学的依据参照,今后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心率等情况,更科学地把握好每堂课的强度,同时,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内容,引导他们更加喜欢体育,科学健身,有助于终身体育的形成”。

实际上,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保障下,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校内锻炼情况较好,但校外体育锻炼明显不足,李佑发透露,“全国仅不足三成的孩子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校外体育锻炼”。而“20条”将对学生在家庭、社区、俱乐部等场景的运动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促进“校内校外各一个小时锻炼”真正落实。

在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刘阳看来,“20条”真正落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儿童青少年的主体环境在学校,要重视体教融合,推动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要对学校进行科普,首先让校长理解科学运动的重要性,通过校长转变观念。”此外,家庭推广方面要积极利用家校结合的部分,“例如,利用校园开放日或家长会等机会进行‘20条’的普及推广,让更多家长重视学生科学运动的具体方法,从而带动家庭养成科学锻炼气氛”。

刘阳表示,也要探索更多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产品,利用海报、漫画、明星、动画等形式进行多途径推广。“科普是一个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要利用多种多样的科普形式让更多儿童青少年接触到实用又有指导性的健身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持续系统科学的锻炼,不仅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助推器,还能使其保持充沛的精力,有助于提高强化智力。然而,不少儿童青少年因缺乏权威性的健身指南,而没有形成良好运动习惯。“20条”的发布正当其时,内容涵盖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五大方面,围绕健身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做出指导。此外,“20条”专门对儿童青少年运动风险筛查列出了指导性条目,力图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可以说,“20条”既突出体育特色,又最大程度兼顾了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普及性,能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兴趣,有助于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从而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少年强健,则国家强健。全社会都要“动”起来,共同努力促进“20条”更加深入人心,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