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诞生记: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怀
《岳阳楼记》诞生记: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寒门学子到朝廷重臣,从边疆将领到地方官员,范仲淹始终秉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
范仲淹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他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到朱家,后来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决心发奋读书,改变命运。他住进寺院,每天以粥为食,刻苦攻读,终于在26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范仲淹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直言进谏多次遭到贬谪,但这些挫折并未动摇他的信念。在庆历新政中,他提出十项改革措施,虽然新政仅推行一年就被废止,但范仲淹的改革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却永载史册。
《岳阳楼记》的创作,源于范仲淹的一位好友——滕子京。滕子京与范仲淹同为庆历新政的参与者,因受牵连被贬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在岳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邀请范仲淹撰写一篇记文。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知州时,收到了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信。虽然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但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对洞庭湖的深刻理解,创作出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岳阳楼记》以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比阴晴变化引发的不同心境,展现了范仲淹超然物外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体现了范仲淹对个人得失的淡然态度;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则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范仲淹的文学才华,更凝结了他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描写岳阳楼景色的佳作,更是范仲淹抒发情感、表达哲理的载体。它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高远意境;通过记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卓越的文采和深邃的思想,传承了千年而未曾褪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