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实施“三区两查一控氮”策略,黑土地保护见成效
佳木斯实施“三区两查一控氮”策略,黑土地保护见成效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佳木斯市通过实施“三区、两查、一控氮”策略,有效保护了黑土地免受污染,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区、两查、一控氮”:系统性保护策略
佳木斯市的黑土地保护工作以“三区、两查、一控氮”为核心策略,从源头减量、过程削减、末端治理等方面整体防控面源污染。
“三区”是指一般监测区、重点监测区和典型剖面监测区。佳木斯市基于农业开发历史、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污染潜在风险等情况,在市域内划定了这三个区域,分析地下水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评估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
“两查”是指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和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通过调查,佳木斯市发现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地下水“三氮”(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从而明确了控制重点。
“一控氮”即控制地下水中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三氮”含量。作为农业大市,佳木斯市从优化肥料使用入手,探索采用测土配方、计量施肥、分次减量施肥等方式,从源头减少污染负荷。
创新措施: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防控
在源头减量方面,佳木斯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累计采集土样5.3万个、化验26.5万项次,推广配方施肥技术829万亩。通过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土壤性能等因素,科学确定肥料施用数量和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过程削减方面,佳木斯市推广管道输水、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逐步淘汰大水漫灌的用水方式,减少污染物随地下水向下迁移。同时,通过田块整治、沟渠配套、湿地恢复、林网建设等方式,增强农田生态防护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在末端治理方面,佳木斯市因地制宜建设肥水收集调蓄池,将收集池中肥水再次用于灌溉,实现养分循环利用。此外,佳木斯市还强化畜禽养殖场内部功能区、粪污收集和输送区的防渗要求,防止粪污渗漏污染地下水。
科技赋能:智能化监测与管理
佳木斯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智慧农业与黑土地监测评价融合发展。全市布设10个国家级黑土耕地定位长期监测点,设置97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对土壤属性、养分指标等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随时查看土地肥力、施肥量、施肥方法等信息。
成效显著:黑土地焕发新生机
通过持续努力,佳木斯市的黑土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3年佳木斯市耕地质量等级达到3.07,较上一年提升0.01;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达49克,较上一年提升0.6克;耕层厚度达到24.1厘米,较上一年增加0.8厘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佳木斯市的黑土地正在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
经验启示:为全国黑土地保护提供借鉴
佳木斯市的黑土地保护经验,为全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系统性规划、科技创新和严格监管,佳木斯市不仅有效保护了黑土地资源,还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这一成功实践表明,只要科学施策、持之以恒,就能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