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食用油炸食品增加焦虑抑郁风险,浙大研究揭示复炸油危害
频繁食用油炸食品增加焦虑抑郁风险,浙大研究揭示复炸油危害
油炸食品以其独特的酥脆口感和诱人香气,成为广受欢迎的美食。无论是西式快餐中的炸鸡、炸薯条,还是中式早点里的油条、麻花,油炸食品几乎无处不在。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反复使用的油炸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炸油”,可能对你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什么是复炸油?
复炸油是指在高温下反复使用的油。在餐饮业,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商家会将使用过的油回收,经过简单过滤后再次用于油炸。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成本,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隐患。
复炸油与神经系统损害
最近,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章宇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发现,频繁长期食用油炸食品,尤其是油炸土豆,可分别显著增加12%和7%的焦虑和抑郁发生风险。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物质。丙烯酰胺具有公认的神经毒性,能在油炸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热加工过程中大量产生。长期暴露于丙烯酰胺会导致斑马鱼的趋暗性和趋触性,显著降低其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
作用机制:脂质代谢紊乱与神经炎症
研究揭示了丙烯酰胺引发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它通过激化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促进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损伤的发生。具体来说,PPAR信号通路介导了丙烯酰胺诱导的大脑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脑组织鞘脂和磷脂代谢失调。
这一发现首次将丙烯酰胺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炎症的“因”与其公认的神经毒性的“果”紧密关联起来,为油炸食品引发焦虑和抑郁的健康危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反式脂肪:另一个隐形杀手
除了丙烯酰胺,复炸油中还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主要存在于油炸类食物和零食中,能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受损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油炸类食物,如炸鸡腿、炸鸡柳、薯条、油条等,经过反复高温油炸后,会产生更多的反式脂肪。而且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反式脂肪越多。这些反式脂肪不仅会影响大脑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大脑炎症反应,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如何避免复炸油的危害?
既然复炸油的危害如此严重,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呢?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选择合适的油:在家油炸时,应选择高冒烟点的油,如花生油、菜籽油或植物油。避免使用特级初榨橄榄油,因其烟点低、成本高、味道浓郁,不适合油炸。
控制油温:在煎炸过程中,要小心控制油温,避免超过油的烟点。使用油炸温度计监测温度,保持在理想范围内。
过滤和储存:每次使用后,要过滤掉油中的杂质,如松散的碎屑或沉淀物。将用过的油存放在密封容器中,最好放在冰箱里。
限制使用次数:即使油看起来和闻起来都很好,也建议在丢弃前重复使用不超过三次。不要重复使用存放超过1-2个月的煎炸油。
注意味道:如果用过的煎炸油有一股刺鼻的香味,或者闻到任何异味,都要谨慎行事,及时更换新油。
避免味道混合:煎炸油会带有食物的味道,所以不要把用来煎鱼的油回收来做甜甜圈。用过的油要贴上标签,标明煎炸过的食物,以防味道重叠。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享受油炸食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复炸油带来的健康风险。毕竟,健康饮食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