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近7000家门店关闭,实体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上半年近7000家门店关闭,实体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在当前这个网购时代,实体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至少有6882家门店宣布闭店,涵盖了绝大部分行业。从大型商超到潮牌零售,从餐饮业到传统书店,各行业都在这场"闭店潮"中寻找着生存之道。
实体经济大都是传统的零售业,指向最终消费者直接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行业。零售商从生产商或批发商处采购商品,然后以利润的方式将其出售给消费者。零售业可以分为不同的子行业,例如超市、百货商店、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零售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涉及许多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例如食品、家居用品、电子产品、服装、餐饮服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采用电子商务和移动应用程序来扩展其业务,这也导致了传统实体店面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09726亿元,同比增长3.2%;餐饮收入26243亿元,增长7.9%。
虽然整体呈一个增长的态势,但实则有很多行业实体经营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大型商超:闭店潮中的"重灾区"
据网络资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至少有6882家门店宣布闭店,涵盖了绝大部分行业,甚至很多网友也会在购物的时候突然发现,“为什么这家店没开了?”“家楼下的沃尔玛怎么突然就关了?”
首先让人感受深刻的就是大型商超的闭店开始增多了。据网络资料可知,2024上半年闭店的企业中,超70家企业属于商超业态,总闭店近500家。富迪超市因经营困难关闭所有门店,涉及门店百余家,永辉超市关店38家,华润关闭了包括华润万家、苏果、blt在内的21家门店。
这些商超可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多店铺甚至可以追溯到90年代,例如沃尔玛是1996年在中国大陆开启了首店,但现在的情况而言,沃尔玛就关闭了至少17家门店,包括南京首店(新街口店)、江西首店(南昌八一广场店)、南充首店(南充五星店)等经营了超10年乃至超20年的门店。步步高南城百货国展店和安厦店也于上半年关闭,正式撤出柳州市场。
虽然关闭店铺的情况自然不乏有经营状况的体现,但其实也有很多是因为当前这个大环境下所做的一个调整。
例如很多大型商超也开始大力发展线上平台,送单直达,甚至线上购买还有不少的优惠券,因此实体店铺的投入开始变少也算是正常的发展规划。
但其实转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商超在转型的情况下,应该不仅仅是渠道的打通,还要让更多的消费群体能够有新的消费体验,指的是开发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前的大环境下的数字科技,去进一步降低成本。
潮牌零售:耐克的大中华区困境
除了大型商超,传统的零售行业还有很多潮牌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耐克就表明了大中华区实体店流量下滑,现在增长变难了。
当地时间6月27日,该公司披露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2024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在2024财年,剔除汇率因素影响下,耐克营收514亿美元,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润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
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年开年以来,耐克营收增长停滞。在截至5月末的第四财季,耐克营收26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15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但尤为重要的就是大中华区的一个增长情况,马修·弗兰德就坦承,在大中华区,第四季度收入增长了7%,其中包括天猫提前开始618购物节带来的几个点的贡献。“如果不考虑这一时机优势,业绩将低于计划,因为所有市场渠道的流量都持续疲软。NIKE Direct下降 2%,NIKE商店下降了 6%,NIKE Digital增长了8%。批发业务增长了 15%。息税前盈利(EBIT)按报告值计算增长了4%,但汇率影响仍在继续。我们在主要市场经历了消费者流量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在大中华区,实体店流量与上年相比下降了两位数。”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基础上耐克也开始积极拓宽渠道适应市场,实行自救。推出新品就成为耐克在华主要发力点。譬如,在跑步领域,最新一代产品Nike Alphafly 3于去年底正式亮相;在篮球方面,搭载ZoomX中底泡绵的篮球鞋Nike G.T. Cut 3在大中华区率先上市;针对女性市场,耐克在今年3月推出了Nike Zenvy放空系列产品。耐克还推出Nike Vomero 5、Nike V2K Run和Nike P-6000等复古跑鞋系列。
另外,耐克在上海建立的首个运动科学研究实验室将于今年正式落成。耐克称,该实验室将重点关注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和潜在机会。
在社交电商领域,耐克在今年2月上线两家抖音官方旗舰店。耐克还提到,其已打通线上电商渠道和线下门店渠道的库存来提升电商配送效率。目前,大中华区共有超过230家门店参与到了线上订单门店发货中。今年618,耐克实现了平均37—46小时送达。
耐克还称,截至本财年末,其在中国近300个城市的约1500家合作伙伴门店实现了“互联会员解决方案”。
在线下,今年3月,JORDAN全新零售概念店WORLD OF FLIGHT在北京落地。该门店规模达到四层,和LV、Dior等品牌旗舰店毗邻。这是Jordan品牌全球第四家WOF门店,此前三家分别位于米兰、东京和首尔,也是该品牌在华第一家自营店铺。该门店甚至推出近万元客单的轻奢产品,购买此类产品更需要预约。
耐克开始着力推动中国市场的发展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耐克重资中国市场的决心,更表明了市场竞争确实更残酷了,不得不以新的面貌新的策略去获得市场的认可,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群体。
服装业:优衣库的"平替"困境
说完了以耐克为首的鞋品,其实服装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例如以性价比著称的优衣库已经显得没那么划算了。
该品牌母公司迅销近期披露的三季报 (2024年3月1日—2024年5月31日 )显示,当期,迅销售收7675亿日元(按7月19日汇率约合354.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4%至1169亿日元(约合53.98亿元人民币)。
但迅销在中国市场并不乐观。当期,该公司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4%至1620.16亿日元(约合74.82亿元人民币),这是建立在中国台湾市场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大幅增长基础上的。抛开此因素,迅销在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收入下降、经营利润大幅下降。
而优衣库在华营收下滑背后是,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有不少消费者们走向平替了。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优衣库热门款都能在拼多多、1688上以不过百元价格到手。其中就有饺子包、摇粒绒拉链夹克、设计师合作系列摇粒绒连帽拼接外套等。
在小红书上,有着大量“优衣库平替品牌”帖子。不少帖子还列出,优衣库国内代工厂自营品牌工厂名称。
实体经济开始越发地显得性价比不高,不仅需要出门,价格也并不是很便宜,在这种情况下,销售额开始下滑,虽然在618促销中,优衣库依旧是天猫服饰品类销售额第一,但实体店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的。
餐饮业:茶咖行业的"倒闭潮"
还有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情况是餐饮业也影响甚多。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134.6万家,而注销、吊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5.6万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年,吊销、注销的餐饮企业数据是135.9万家。而2024仅上半年,这个数据就“逼近”去年一整年了。
据网络资料可查,上半年中关闭的连锁品牌有多个都非常知名,例如蜜雪冰城,最近90天已经关闭了超3000家店铺,虽然蜜雪冰城给人的感觉就是处处都有,但如果闭店情况较多,正预示着未来茶饮和咖啡行业的市场竞争情况越发激烈。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6日,咖啡行业近一年新开门店83891家,净增44637家;茶饮行业新开门店163918家,净增44478家。这意味着,最近一年,茶咖行业有超15万家门店倒闭,平均每天关闭超400家门店。
同时还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很多茶饮品牌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例如一些口味的出现,一个品牌有了,其他品牌随之而来的也有模仿和同款,越来越全的商品供应对消费者也许是好事,但是对品牌来说,个人的特色将会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旦竞争力减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不少奶茶品牌开始采取大型降低价格,以及各大平台上进行促销,例如抖音偶尔会推动0.01的奶茶卷,甚至美团的特价团页也常常有比较低的价格购入。
茶咖业作为比较常见和普遍的消费价格战也算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式,但对于当前高端餐饮遇到的问题已经不能通过这种降低价格的方式来挽救市场情况,毕竟一开始就是一个高端消费的市场,例如,曾被誉为“早餐界爱马仕”的品牌桃园眷村,门店数量也大幅缩减,退出人均早茶狂热的广东省。
其实高端餐饮遇到这种情况也是基于现在的消费者的要求和自己的运营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是主打的高端消费市场,所以无论是在环境、人工还是食材上面的要求都会更高,成本增多如果没有消费者进入的话很难维持下去。
二是消费者现在也看到了越来越多一些小店好味,不再像原来那般一味追求面子,甚至很多人如果为了面子去吃一些高档餐厅哪怕发到社交平台也有不少人并不支持这种情况,因此他们觉得这种高端餐饮就是给有钱人消费的,很少普通的消费群体会愿意去尝试,但是有钱的消费者的消费途径往往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也比较多,自然就开始失去了很多市场。
传统书店: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但还有个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让人担心,那就是传统书店。《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平台电商依然是规模最大的图书销售渠道,码洋比重为41.46%,短视频电商码洋比重为26.67%,垂直及其他电商码洋比重为19.93%,而实体店渠道码洋比重仅为11.93%。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也能感受出来,书店越来越少了?小时候还会去周边的书店看书,现在根本在周围看不到小店,只有一些连锁的大型品牌还在维持,可以说小时候那种坐在书店地下看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针对这种情况其实原因有二,一是当前的内卷大环境下,看书这种比较倾向于内化产出并且结果比较慢的途径会让很多人没有耐心去看书,因此去购买书籍的总人数开始减少,自然会导致传统书店的客流量越来越少。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3.38分钟,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2023年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4%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在0~17周岁未成年群体中,有33.1%的人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
本来看书的人群已经减少,而选择纸质书的情况也越来越少。其二的原因就是电商经济的一个冲击,相较于实体书店需要去线下寻找,线上购书可以说是非常便利,不仅是种类多,可以一键搜索,还可以覆盖范围更广,哪里都可以送,还不用担心书店关门时间,毕竟线上可以24小时随时购买,甚至有不少顾客表示,售后服务也是线上会更好,客服回应更快,平台介入处理帮助消费者维权,以上种种都会减少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
同时实体书店的新书价格始终比网上的书店更贵,而定价高这个情况其实很难真正进行有效调整,毕竟除了大型书店的购入有一些拿货量上的优惠,很多书店其实都很少能够有一些优惠,以及还要包括经营的店铺成本人工成本,很难去降低价格。
而且电商价格其实已经越来越低了,随处可见的打折,甚至还有很多人二手出书定价更为便宜,盗版书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极大地压榨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但是对于消费群体来说很多时候不会考虑经济情况或者是商品的生产过程,最终买账的部分只有是否满意该商品以及价格。
因此从当前来看,不仅是大型商超、衣服鞋子还是餐饮和书店等传统实体店铺,都遭到了不小的冲击,这种严峻挑战一直在持续进行着,但其实很多品牌已经开启了自己的自救之路,选择创新更多优质的商品获得消费群体的认可,同时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条路虽然看起来很难,但是对传统的行业也是一场转型升级之战,希望他们能够应对好市场的竞争,真正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拓宽更便利的渠道,助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