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三姐到多民族联欢:广西三月三歌节的传承
从刘三姐到多民族联欢:广西三月三歌节的传承
“刘三姐,刘三姐,你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金凤凰,还是从水里钻出来的玉龙?为什么你的歌声这样婉转动听,为什么你的智慧这样无穷无尽?”这是广西壮族人民对歌仙刘三姐的赞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歌节,以纪念这位传说中的歌仙。
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又称“刘三妹”,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相传她生活在唐朝时期,聪明美丽,能歌善唱,歌声优美动人,被誉为“歌仙”。据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刘三姐“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她的歌声不仅在汉族地区流传,还影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
三月三歌节的由来
刘三姐的传说与三月三歌节的起源紧密相连。相传刘三姐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她“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如今,三月三歌节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广西各民族大聚会、大联欢、大团结、大发展的盛会,成为广西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三月三歌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核心的活动就是赶歌圩和对歌传情。在节日当天,壮族青年男女会穿上节日盛装,云集在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通过唱歌,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甚至会订下秦晋之好。
除了对歌,抛绣球也是三月三歌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绣球是壮族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每逢春节、三月三等传统佳节,壮族青年男女相邀会集村边、野外,分成男女两方对歌。对歌中,男女双方相互越来越了解,姑娘们会把手中的绣球掷向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若是看上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小礼物,若姑娘收下,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打铜鼓是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乐器,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在三月三歌圩中,铜鼓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壮族人民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
抢花炮是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三月三期间组织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伍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由于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制作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人的重要习俗。每到“三月三”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栀子,用这些植物的汁来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碰彩蛋也是三月三歌节的重要活动。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用来传情之物。壮族小伙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对小伙无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若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三月三歌节的现代传承
在现代社会,三月三歌节不仅保留了传统习俗,还融入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广西大学等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展示活动,吸引数万名师生参与。活动包括跳竹竿舞、抛绣球、对山歌等传统项目,还有民族服饰走秀、云上对山歌等创新形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
三月三歌节不仅是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汉、瑶、侗、苗、毛南、仫佬等广西多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以不同的节俗形式活跃在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中,深刻体现了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共生。近年来,三月三歌节由单一民族的传统节庆逐渐向民族联欢、民族团结的主题文化活动转变,成为广西打造“民族节日大联欢”主题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极大促进了广西各民族群众之间空间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流、心理情感上的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载体。
结语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纪念歌仙刘三姐的日子,也是广西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歌圩对歌、制作五色糯米饭等多种传统活动来庆祝。刘三姐以其聪慧和优美的歌声深受人们喜爱,她的故事至今仍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今年的三月三歌节,让我们一起跟随刘三姐的脚步,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