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1500年前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形制独特早于明清天坛
内蒙古发现1500年前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形制独特早于明清天坛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传来重要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发掘了一处1500多年前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皇家祭天礼制和北魏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这处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区北面的大青山蜈蚣坝顶上,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遗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但一直未进行正式发掘。自2019年起,考古人员开始对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初步明确了遗址的形制和结构,并对其性质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
遗址结构与发现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部发现了一座皇帝祭天的圆形房屋遗址。该房址内径约15.5米,外径约32.5米,东南部留有宽约1米的门道,房内出土了少量用于祭祀的陶罐。在圆形房屋外围,考古人员发现了内外两道用于放置羊、马等祭品的环壕,从中出土了少量马和羊的肢骨等。此外,在圆形房屋外边还发现了内外两个垓,即皇帝祭天时文武官员陪祭站立的平台。
历史意义与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表示,虽然史书上关于北魏皇家祭天的记载很多,但在此次发掘之前,尚未发现过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这处遗址在形制上融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礼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传统,年代上早于西安隋唐圜丘和北京明清天坛,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皇家祭天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与北魏历史的关联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行幸阴山,观云川”,即来到阴山进行祭天活动。张文平推测,孝文帝“观云川”的地点很可能就是这处遗址。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年代鉴定,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该遗址的使用时间大约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之间。
北魏(386年—53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黄河流域的封建王朝。这处皇家祭祀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北魏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制度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