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研学游爆火,揭秘背后故事
嘉峪关长城研学游爆火,揭秘背后故事
今年暑期,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迎来了一波研学游热潮。据统计,自去年4月份以来,嘉峪关关城景区已接待超过5万人次的研学游客,近500个团队纷至沓来,共同感受这座明代长城西端起点的独特魅力。
创新课程: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长城文化小使者”和“我在嘉峪关修长城”是景区最受欢迎的两大研学课程。在“长城文化小使者”课程中,学员们跟随研学导师王添艺,学习秦、汉、明长城的历史及修建原理,了解嘉峪关关城的选址建关、防御体系,并通过与关长互动及诵读边塞诗等环节,深入体会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在嘉峪关修长城”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实践课。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青少年们亲自体验夯土筑长城的过程,通过亲手制作长城模型,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艰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长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守关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嘉峪关长城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守关人”。牛海鹏和张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常年坚守在长城保护的第一线,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狂风暴雨,都坚持定期巡查关城的每一处细节。
牛海鹏回忆起一次凌晨的大风天气,他被风声惊醒后立刻赶到关城,仔细检查墙体受损情况。而张斌则全程参与了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用5年时间摸清了嘉峪关境内43.6公里长城的“家底”。正是有了这些“守关人”的辛勤付出,嘉峪关长城才能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科技赋能:让文物保护更智能
近年来,科技手段在长城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殿刚介绍,他们运用测距仪、测斜仪、气象仪、水分监测仪等高精度设备,全面监测关城城墙、古建筑的温湿度、倾斜度及裂缝状况。所有数据均汇总至监测平台,通过定期大数据分析,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长城文化,嘉峪关市不断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今年7月中旬推出的《天下嘉峪关》沉浸式夜游项目,通过光影科技展现“塞外边关、河西风云、长城主宰、中国脊梁”四大主题篇章,让游客在夜幕降临时也能感受长城的魅力。自项目启动以来,已吸引近7.5万人次参与,收入达550多万元。
此外,嘉峪关银雕第五代传人李三华以长城文化为灵感,创作了大量精美文创产品。他的银雕作品不仅展现了嘉峪关关城的雄伟,还融入了丝路文化元素,深受游客喜爱。去年,仅银雕体验一项就吸引了4000多人次参与。
从“守关”到“传关”: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嘉峪关长城研学游的火爆,不仅体现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正如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李进贤所说:“除了保护长城本体,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同样关键。”通过研学游这种形式,长城文化正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心中。
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性文旅项目的推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长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正如一位参与研学的学生所说:“通过亲手‘修筑’长城,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希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守关人’,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