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庇护25万难民,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死救援
六周庇护25万难民,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的生死救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接下来的六周里,这座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然而,在这最绝望的时刻,一位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挺身而出,与一群国际友人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庇护。
拉贝与南京安全区
约翰·拉贝,时任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面对日军的暴行,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决定留下来,与20多位国际友人一起,建立了一个占地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这个区域包括了拉贝的私人住宅、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鼓楼医院等25个难民收容所,最多时收容了25万余名难民。
在拉贝的领导下,安全区成为了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他利用自己的纳粹党员身份,多次阻止日军进入安全区,保护了无数平民的生命。在《拉贝日记》中,他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
“12月15日,星期三。今天,我不得不多次阻止日本士兵的暴行。他们试图闯入安全区,但我每次都成功地将他们赶走。我感到非常疲惫,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
拉贝日记:历史的见证
《拉贝日记》不仅是拉贝个人的回忆录,更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这本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以及拉贝等人在安全区的救援行动。1997年,《拉贝日记》首次出版,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本日记被翻译成中、英、日、德四种语言,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最有力证据。
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历时三年,采访了50余位亲历者和见证人,深入挖掘《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团队负责人表示:“《拉贝日记》不仅是记录日军暴行的史料,更是当下积极探求和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拉贝纪念馆:和平的传承
位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拉贝故居,如今已成为拉贝纪念馆。这栋建于1932年的德式小楼,见证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承载着拉贝家族与中国绵延至今的友谊。
自2006年成立以来,拉贝纪念馆已接待25万人,留言30万字。这里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际和平博物馆和世界文学之都地标。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纪念馆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拉贝的精神在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的成员们,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拉贝日记》的历史价值,推动和平理念的传播。团队负责人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约翰·拉贝,这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了25万中国平民的德国商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