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冠心病发病率攀升,需建立全方位防控体系
葛均波院士:冠心病发病率攀升,需建立全方位防控体系
11月20日是第11个“中国心梗救治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均波院士,再次登上科普讲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葛均波院士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医学爱好者的关注。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冠心病的认知,还强调了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葛均波院士的精彩讲解,人们更加意识到,除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也是防控冠心病的重要环节。
葛均波院士:心血管领域的领航者
葛均波院士是中国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他提出了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并强调了上游干预和早期预防的重要性。2020年,他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建立了全国首家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已有155家医疗机构开始建设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通过统一管理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冠心病:发病率攀升的“隐形杀手”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它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率在30%以上,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秋冬季节转换和冬春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
发病机制:传统危险因素与新发现
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和饮酒等。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阻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这些传统因素外,还有一些新的发病机制和预测因素值得关注。例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等都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预防措施:从生活方式到定期体检
葛均波院士强调,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等。同时,定期体检也非常重要,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从而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
未来展望:创新与突破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到药物洗脱支架(DES),再到完全可降解药物支架(BRS)和药物涂层球囊(DCB),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革新。在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国大陆地区TAVR手术量累计达到37552例,呈现出强劲的逐年增长态势。这些创新和突破为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葛均波院士的精彩讲解,公众对冠心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也是防控冠心病的重要环节。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冠心病的防治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