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境栽培”成中药材领域唯一主推技术,20年科研成果助力生态种植
“拟境栽培”成中药材领域唯一主推技术,20年科研成果助力生态种植
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近日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主推技术,成为中药材领域唯一一项主推技术。该技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和郭兰萍研究员团队联合全国多家单位研发,历经20年,形成了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部分药材盲目引种造成道地性消失,连作障碍突出造成生产不可持续等问题。该研发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历经20年,形成了以“拟境栽培”为核心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实现中药材优质和安全生产,解决中药材栽培土壤连作障碍和环境污染,确保中药材临床质量和疗效,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意义。
核心技术创新
基于“拟境栽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拟境栽培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种植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基于生态农业的田间管理技术等。例如,创新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首次在全国产区建立了43种药用植物病害可溯源的病原菌库,实现菌株和田间症状的可溯源,填补了药用植物病原微生物数据库的空白。根据生产中常见病害和常用农药制定了中药材农药使用规范,首次筛选出了以油菜素内酯为代表的农药增效剂,可减少三唑类农药残留65.52%以上,减少药害造成的三七中皂苷含量降低36.52%以上、减少干物质累积量降低29.80%以上,提高了药效和减轻了药害。创新了“以草治草”的杂草绿色防控技术,利用蕲艾粉及其水提物的田间抑草效应和挥发油成分的田间除草效应,开发了植物源除草剂,实现了杂草绿色防控。相关研究不仅能有效防止长期使用化学除草剂对药用植物根系的长期慢性损伤,减少化学除草剂的残留,更会有效防止栽培地土壤的恶化及由此加剧的中药材连作障碍。
实现提质增效
该技术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目标,从四个方面实现提质增效。一是生态位最佳利用提升产量。以瓜蒌-黄豆立体生态种植为代表的模式可使瓜蒌产量增加150 kg/亩,黄豆增收100 kg/亩,亩增加效益约30%。二是逆境效应提升药材品质。如基于逆境效应开展霍山石斛的栽培,实现了拟境栽培模式产出霍山石斛药材比设施栽培总多糖、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升44%、154%和76%。三是生态系统稳态增加农业系统可持续。以菊花为代表的“一种二改三调”种植模式,分别减少化肥农药用量40%和50%,根腐病发病率比传统低10%-50%。四是土壤正反馈提高土壤质量。以苍术-玉米间套作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模式,相比单作种植模式,土壤肥力提高20%,促进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根际促生菌的富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30%。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和推广各类中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推广应用成效
目前,该技术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示范推广,推广示范面积达到200万余亩,带动生态种植1500万亩以上。通过建立核心示范基地、开展模式集成、召开示范现场会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形成100余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线上线下培训参与人次超过1800多万,为乡村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