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工业重镇柳州:汽车产业破千亿,新能源转型加速
西南工业重镇柳州:汽车产业破千亿,新能源转型加速
柳州,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工业文化和发展历程,在中国汽车制造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1958年的一批上海青年工人南下支援,到如今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柳州的故事充满了拼搏和创新的精神。
1958年,是柳州这座千年古城的转折点。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柳州开始扮演工业重镇的角色。中央决定在广西设立三大工业区:南宁江南工业区、柳州柳北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这一年,柳州十大工业项目拔地而起,奠定了其工业发展的基础。
工业文化的传承
柳州的工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各种东北老工业基地里,高耸的烟囱和穿城而过的货运铁路成为了独特的历史印记。而柳州,这座温婉的山水之城,却把工业刻在了骨子里。
1958年,20岁的杨冠淼跟随500多名工友从上海来到柳州,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多年后,他成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让柳州成为了广西的工业中心。
1982年,柳州拖拉机厂厂长丁叔硬是将一辆微型车开进了天津的座谈会现场,展现了柳州人"不等不靠,先拼手工造"的作风。
2012年,柳州在第三棉纺织厂的旧址上,建造了全国首家对外开放的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展现了柳州工业百年发展历程。
汽车产业的崛起
说起汽车城,柳州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但仅从产值来说,柳州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城。柳州拥有了国内四大汽车集团的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成为柳州第一个千亿元产业。
1981年,柳汽加入东风集团,2003年又进入东风与日产合资成立的东风有限;1994年,柳州特种汽车厂并入一汽集团;2001年,五菱加入上汽大家庭,次年又与通用联姻;2008年,柳州运力也正式加入中国重汽集团。
逆风翻盘的秘诀
柳州的汽车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02年全国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柳州五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卖身"上汽、通用,成立的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中,通用分别占股50.1%和34%。五菱股份不仅最少,品牌还归合资公司所有。回过头来看,正是柳州人民这种敢想敢干的性格成就了他们。新推出的五菱之光登上2011年全球销量最好12款车榜单,排在第三位,仅次于丰田卡罗拉和现代伊兰特。
2019年,柳州汽车产量达185万辆,完成产值2004亿元。在全国汽车产值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柳州推出了五菱宏光MINI EV,再造传奇。这款续航不到200公里的小车,在上市2个月后,追平了特斯拉Model 3的销量。
从2021年开始,柳州打造"十分钟充电圈",市区和部分郊县十分钟内要能找到充电设施。柳州街头随处可见微型电动车,公务警车也换成了"螺sir"微型警车。
新能源转型的未来
2007年,随着柳州铁路局南迁至南宁,柳州开始逐渐被边缘化。面对转型压力,柳州把着力点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柳州提出"一二五"工程,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超300万辆。
来自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数据,随着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企业陆续投入生产,本地配套率超55%。其中,目前电池电芯在建产能达90GWh,电驱动具备年产135万台套电桥、12万台套电机能力,电控也具备年产85万套控制器能力。
柳州这座并不起眼的三线小城,靠一己之力,成为了中国纯电动车占比最高的城市。从195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汽油机,到今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柳州的拼搏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柳州的正中央,穿城而过的柳江蜿蜒曲回,形成一个U型的凸岸,这个凸岸上便是柳州的城中区。这座占不上天时地利的三线城市,似乎总有股劲头推动着他们走向台前。这股"愣头青"般的拼劲写在1958年给中央推荐信的字里行间,回响于1982年没有邀请闯进会场的拖拉机轰鸣中,镌刻在2002年敢为人先出让五菱的股权协议上,更深藏进每一辆大街小巷的宝宝巴士里。
本文原文来自aut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