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庭院经济:一寸土地的致富新机遇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39: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庭院经济:一寸土地的致富新机遇

初秋时节,走进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韩家房村村民董书香的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排列整齐的西红柿秧,沉甸甸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红的、黄的、绿的,个个饱满,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董书香和老伴杜玉川正忙着采摘西红柿,想赶着采摘期卖个好价钱。

“过去家门口是一片空地,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利用起来,现在,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搭起了架子,种上了西红柿,院子变美了,成熟的果实还可以卖钱增加收入!”董书香乐呵呵地说。

韩家房村村民的住宅都是平房,院落较大。今春,村“两委”班子大力推广“庭院经济”,鼓励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建成“增收园”。“‘庭院经济’投入小、管护便捷,在给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美化村居环境,一举两得。”村党支部书记杜晓鹏说。

“去年,我家院子种的都是菜,家里平日里就我一个人,吃也吃不完,卖又不知往哪卖、卖给谁?今年,我在院里种了西红柿,熟了有专人过来收,挣的钱能贴补家用。对于我这样的老人来说,田地里的活儿干不动了,外出打工更是不可能了,在家里就把院子拾掇好,还能有收入,这真是好事啊!”70岁的低保户王冬利笑嘻嘻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清口蜜”西红柿秧苗、竹架竿和有机肥等都由村委会统一发放,村民种植积极性十分高。今年,村里首批种植西红柿的有46户,其中,有12户脱贫户、12户低保户,共栽植西红柿苗5600余株,面积1704平方米。

“西红柿采摘从7月中下旬开始,一直能持续到中秋节前后,平均每5天采摘一次。收购时,村民自己采摘,村委会协助收购,村民都十分信任我们,有不会算账的,还主动找我们帮忙。仅此一项,村民预计能增收约6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村干部米香平告诉记者。

庭院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正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何为庭院经济?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农民通过利用自有院落及周边土地、空间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的模式。其灵活性强、形式多样,使得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再受限于出外务工的地域和时间。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这标志着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愈发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不仅需要传统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更需要这种灵活、适应性强的经济形式来激活闲置资源,提升乡村经济活力。庭院经济不仅能够解决周边土地闲置的困局,更为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动力。

不过,充分发挥庭院经济的潜力并不轻松。由于其本质上属于零散经营,发展过程中常常遭遇资源有限、管理粗放、布局分散等痛点。因此,要想将庭院经济打造成农民增收的新引擎,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比如,好的政策扶持能够激励农户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逐步探索中,减少走弯路的机会。

如何做到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首先,有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农民精准选择适合发展的项目和产业。品牌化的导向下,强调质量与特色,避免各地一味模仿,形成同质化竞争。此外,资金、技术及管理施工的有力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抱团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化和产销对接,助力农民增收。

庭院经济的前景广阔,但要想增强其生命力,必须推动其从简单的分散经营,向精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看到,许多乡村已经通过改造传统农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比如将废弃的烤烟房改造成乡村民宿,甚至在山村庭院内建立研学中心、竹编非遗展示中心等多元化经营模式。这些新兴业态令乡村更加生机勃勃,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因此,推动庭院经济,也就成为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富民产业发展与守住不返贫底线的双重挑战,庭院经济显然大有可为。通过规范引导、资源配置与政策扶持,必能让这一经济形式在农村遍地开花,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随着一院一落、一家一户逐渐铺开庭院经济的伟大蓝图,乡村未来的希望与活力,或许正蕴藏于这简陋庭院的一寸土地之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