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推荐:卢比替定治疗肺癌新突破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推荐:卢比替定治疗肺癌新突破
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在广州召开的指南会议上,推荐卢比替定(Lurbinectedin)作为复发性小细胞肺癌(SCLC)的二线治疗方案。这一推荐基于卢比替定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的显著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独特的作用机制
卢比替定是一种新型化疗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它是一种DNA烷化剂,能够与肿瘤细胞DNA的小沟中的鸟嘌呤残基发生共价结合,导致DNA结构改变和双链断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此外,卢比替定还能通过抑制RNA聚合酶-II的活性,进一步影响癌细胞的转录过程。研究还发现,卢比替定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人类单核细胞的活性及巨噬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为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不利条件。
突破性的临床疗效
在一项多中心、非盲、多组试验(PM1183-B-005-14;NCT02454972)中,卢比替定单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疗效得到了评估。研究共招募了105名在铂类化疗时/后发生病情进展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患者每21天静脉滴注卢比替定3.2mg/m2,接受用药周期的中位数为4(范围1-24)。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研究人员评估的总缓解率为3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5.3个月;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结果为:总缓解率为3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5.1个月。
安全性与副作用
卢比替定的使用也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骨髓抑制。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血液细胞计数,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在开始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1500个细胞/mm³,血小板计数高于100000个/mm³,以降低治疗风险。如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500个细胞/mm³,可能需要考虑使用粒细胞集落坏死因子(G-CSF)以促进白细胞的生成。此外,卢比替定还与肝毒性相关,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并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减少或停止治疗。
临床应用现状
卢比替定于2020年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成为20多年来首个用于治疗SCLC的新化学实体。2022年7月18日,绿叶制药宣布,其抗肿瘤创新药卢比替定(lurbinectedin)已获得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允许进口至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特定医疗机构博鳌未来医院,用于治疗在接受铂类药物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SCLC)成人患者。这一批准标志着卢比替定在中国的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未来展望
随着对卢比替定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可能会为其在其他类型肿瘤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目前,卢比替定在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实验已经显示出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研究显示,卢比替定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肿瘤缓解率,并显著减少癌细胞在身体内的扩散。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卢比替定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失败现象提醒我们,在肺癌治疗的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