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面积随水位大幅波动,生态治理取得突破
巢湖:面积随水位大幅波动,生态治理取得突破
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面积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巢湖面积出现了显著波动,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巢湖面积变化揭示生态危机
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巢湖的面积会随着水位的变化而有所浮动。当水位为6米时,面积为560平方公里;当水位为8米时,面积为755平方公里;当水位为10米时,面积为774平方公里;当水位为12米时,面积为820平方公里;当水位为13米时,面积为825平方公里。通常情况下,巢湖的面积大约在760平方公里左右。
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巢湖生态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巢湖航运、水产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巢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水华频发,给流域水生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巢湖生态环境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持续治理,巢湖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2023年,巢湖水质保持在IV类,其中上半年平均水质达到Ⅲ类,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重点河流水质方面,巢湖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2016年的60%提升至2023年的90%以上,8条主要入湖河流均达到Ⅲ类及以上,其中南淝河水质首次达到Ⅲ类。
在蓝藻水华防控方面,巢湖沿湖共建成打捞平台48座、藻水分离站5座、蓝藻深井处理装置8座,配备磁捕船及浅水区辅助打捞船只180余艘,建成阻藻围隔125公里。通过综合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措施防治,这两年巢湖蓝藻水华面积有所缩减、次数有所下降,防控效果得到持续巩固。2023年,巢湖蓝藻水华首次发生时间较上年推迟3个月,4月至10月蓝藻发生最大面积比上年减少18.44平方千米,沿湖连续3年保持无明显异味。
巢湖保护措施与成效
为了保护巢湖,安徽省和合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3年,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安排实施项目142个、完成投资104.5亿元。截至2023年底,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9座,总处理规模343.2万吨/日,比10年前增加184.2万吨/日;巢湖流域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
在流域生态修复方面,安徽省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山水工程”,投资151亿元实施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截至2023年12月底,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921平方公里,矿山生态修复面积352.95公顷,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面积20.4公顷,湿地修复面积417.1公顷,河道修复长度110.3公里,林草等植被生态复绿面积3804.7公顷。
在优化综合治理机制方面,安徽省强化科技支撑,成立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巢湖研究院,构建“数字巢湖”平台,创新试点生态渗滤岛、生态蓄洪区构建等一批先进技术。同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创新实行跨界河流联席会议制度,设置跨界河流“河长助理”,实现河湖长全覆盖。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安徽省建立了30万亩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全面推进巢湖一级保护区内12万亩土地绿色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未来展望
尽管巢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保护工作仍需持续努力。根据《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5年,要实现环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等基本目标。
保护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法治是最有力的武器。近年来,围绕巢湖治理工作,省及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并持续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工作报告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以法治力量、法律武器推动巢湖流域污染防治。
巢湖的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守护这片美丽的水域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巢湖这颗“东方明珠”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