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普司亭:首个长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获专家共识推荐
罗普司亭:首个长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获专家共识推荐
近日,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对《罗普司亭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进行了解读。作为全球首款长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罗普司亭在肿瘤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TIT)治疗领域展现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王晓稼教授强调,罗普司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化疗剂量降低和治疗延迟的风险,进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一突破为CTIT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罗普司亭:创新机制带来治疗突破
罗普司亭通过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结合,全面高效地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刺激巨核细胞生成,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罗普司亭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起效快:能够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
- 给药频率低:每周仅需给药一次,显著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
- 安全性好: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专家共识:明确推荐罗普司亭的应用
2024年版专家共识由多个权威机构联合制定,包括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等。共识中明确指出,罗普司亭是治疗靶向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以下情况:
- 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 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 需要维持化疗剂量强度的患者
王晓稼教授:罗普司亭为CTIT管理带来新希望
王晓稼教授在解读中强调,罗普司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CTIT,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具体而言:
- 减少化疗剂量降低:通过维持血小板计数在安全范围内,避免了因血小板减少而降低化疗剂量的情况
- 减少治疗延迟:稳定的血小板水平使得化疗能够按时进行,避免了治疗延迟
- 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优化化疗方案的实施,提高了治疗效果,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CTIT: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CTIT是肿瘤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抗肿瘤药物剂量强度降低、治疗周期延长甚至化疗终止。据统计,约有25%-40%的化疗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目前,CTIT的防治主要采用二级预防策略,即在上一个化疗周期出现血小板减少后,预防性使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目前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但其需要每日给药,使用不便。
罗普司亭:未来可期
尽管罗普司亭在CTIT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罗普司亭在CTIT防治领域尚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在2024年版CSCO指南中被列为二级或三级推荐。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循证证据的积累,罗普司亭有望成为CTIT防治的首选药物。这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安全、更便捷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