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养生|中医教你用情绪养生
情志养生|中医教你用情绪养生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古人就已将心理健康看做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提出“情志养生法”。
那么,什么是情志养生?情绪如何影响到身体健康,又该如何调理呢?
情志养生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则有害,情绪过于激动、被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超出人体自我调节的合理范围,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反而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养生,就是指通过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免情绪过激,以达到身心平衡和谐。
五志对应五脏
中医将喜、怒、忧、思、恐这5种情绪,列为五志,而五志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当我们情志异常,会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损害相应的肺腑功能。《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怒伤肝
怒与肝对应,发怒时怒气上涨,轻则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让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等;重肝则气上逆,血随气逆,甚至可能中风等。因此,我们要尽量戒怒,遇事深呼吸平静自己,以免怒气伤身。
喜伤心
喜与心对应,欢喜过度,会损伤心气。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特别是一些心脏不好的人,过度兴奋就会诱发心脏疾病,影响生命。因此,喜要适度,适当的喜让人意和气畅,营卫舒调,过度就会伤身。
忧伤肺
忧与肺对应,会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肺的正常功能。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悲时肺气耗损,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的说法。长期陷于忧虑、悲伤等情绪绝无益处,遇事适当宣泄情绪,寻求帮助,以免情志伤身。
思伤脾
思虑与肺对应,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职。“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最易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使人日渐虚弱。
恐伤肾
惊恐与肾对应,长期惊恐不安会耗伤肾精,影响肾的封藏功能。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负责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恐惧情绪会使肾脏功能受损,导致精气亏损,肾气不固,影响肾的正常功能。
情志养生法
节制法
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感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要做到遇事戒怒、宠辱不惊,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保持平和淡定。
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当遇到不幸,悲痛万分时,可以大哭,可以大喊,将内心的郁积发泄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也可以借助于别人的疏导,把闷在心里的郁闷宣散出来。
转移法
又称移情法,即通过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远离不良刺激因素,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在心情不好时,去公园或户外走走;听听音乐,欣赏表演;去运动锻炼,去找朋友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