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金丹大要》:揭秘道教内丹修炼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58: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金丹大要》:揭秘道教内丹修炼的秘密

《金丹大要》是元代道士陈致虚撰写的重要道教内丹修炼经典,全书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通过修炼精、气、神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书中融合了道教内丹与儒家易学的思想,展现了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

01

书籍内容与理论体系

《金丹大要》专论内丹修炼理论及方法,涵盖精、气、神的修炼,强调通过修炼使这些元素凝聚成圣胎,从而达到成仙的目的。书中还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认为儒家的仁义、佛教的佛法和道教的金丹本质上是相通的。

内丹修炼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是通过物理方法提炼的丹药,内丹则是通过修炼人体内部的精、气、神来实现长生不老。书中详细描述了内丹修炼的方法和步骤。

内丹术的特点是,以道家的宇宙论和人体生成论、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作支柱;以祖国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腑脏学说为基础;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支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的和谐有序为入手工夫;通过对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以达到人和宇宙本性的契合,以与道的一体化为最高目的。

内丹术将人体的精、炁、神分为先天的元精、元炁、元神和后天的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凡天地未判、人身未生之时的炁属于先天,是真气、元气,写作“炁”。人出生之后,先天元神退位,后天识神用事,靠呼吸之气维持生命,随着年龄渐长,妄念不停,情欲萌生,男女交感泄有形之精,耗气伤神,遂有疾病缠身,日见衰老而至于死。

内丹家认识到宇宙间万物都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演化过程,然而他追求长生不死,于是便进行宇宙学时间反演的思考,他们发现宇宙间唯一永恒的东西,就是虚,天地可崩坏,唯虚不会崩坏,因为虚中无物,无质无象,它就是中国哲学抽象出来的最高范畴--道。从“顺”的方向看宇宙演化规律,是由道生先天一炁,一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人三才,再衍生出宇宙万物,内丹家认为人道与天地之道相合,他们要从“逆”的方向进行宇宙反演,由后天返回先天的永恒虚无状态,才能与道合真,这便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神规律。他们要通过内丹修炼发掘人体潜能,使人的精、气、神凝结为一,变回胎儿的先天状态。

内丹学将这个步骤称作“三关”:初关(百日关)使人的精和气凝结为炁,使精化尽只剩下炁和神,这是“三归二”的过程;中关(十月关)使炁炼为神,是“二归一”的过程;三关(九年关)使神还为虚,达到内丹的最高境界。在这整个内丹修炼过程中,从人道的“第三变”返到“第二变”,再从“第二变”返回“第一变”,最后从“第一变”返到虚无之体,丹道就修成了。

02

作者陈致虚的生平与思想

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元代道士,著有多部道教经典,对后世道教修炼有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内丹修炼理论的系统整理和阐述,尤其是他的著作《金丹大要》等书籍,为后来的修炼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陈致虚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内丹修炼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强调内丹修炼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后来的修炼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陈致虚的师承情况和他的传教活动也是研究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他的师承关系,可以了解他的学术渊源和修炼传统;而他的传教活动则体现了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道教发展。

03

《金丹大要》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金丹大要》不仅展现了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揭示了古代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神秘修炼之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道教文化及其修炼方法,使得《金丹大要》再次成为焦点。本书不仅是了解道教内丹修炼的关键,也是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宝藏的重要窗口。

哈佛亚洲中心最近在哈佛神学院外举办了一场道教仪式,这是哈佛校园内首次举行此类活动。仪式由五位道士主持,他们来自中国福建和浙江的寺庙。此次活动是亚洲中心举办的道教学术会议的一部分,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道教研究学者。仪式包括向道教三清神祇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和丰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兼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詹姆斯·罗布森表示,这次活动可能为在美国大学中建立道教研究中心提供了契机。目前,美国的主要大学中有许多佛教研究中心,但尚无道教研究中心。

哈佛神学院的道教仪式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的契机。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探讨了在中国测量宗教信仰的挑战,指出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常被视为文化传统或迷信,而不是正式的宗教。这种现象在道教中尤为明显。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信仰和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常与民间信仰和习俗交织在一起。此次哈佛的道教仪式,正是将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带到了美国的学术殿堂,为更多人了解和研究道教提供了一个平台。

道教仪式的主持者来自中国福建和浙江的寺庙,这两个地区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国成年人中认同宗教或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是否发生显著变化尚不明确。然而,报告也提到,佛教和道教寺庙的数量在2009年至2018年间大幅增加。这表明,尽管正式的宗教认同和礼拜出席率可能没有显著上升,但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和信仰形式,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次道教仪式的举办,正是对这一现象的一个生动展示。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兼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詹姆斯·罗布森表示,这次活动可能为在美国大学中建立道教研究中心提供了契机。目前,美国的主要大学中有许多佛教研究中心,但尚无道教研究中心。事实上,儒教、佛教和道教作为东亚三大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对东亚社会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美国的学术界,佛教研究相对成熟,而道教研究则相对薄弱。哈佛此次举办的道教仪式,正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一次尝试。

《东亚三教量表》(TTEA)旨在开发和验证一个综合评估儒教、佛教和道教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的工具。该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测量不变性分析,确定了TTEA量表的最终61个条目,涵盖18个独立的思想分量表,并组织成四个高阶综合体:佛教、道教、限制性儒教和赋权性儒教。研究结果表明,TTEA量表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具有测量不变性,能够跨文化比较结果。这一研究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新工具,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思想取向的差异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