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的美容养颜秘方
中医古籍中的美容养颜秘方
中医美容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大量关于美容养颜的记载。从《黄帝内经》到明清时期的医书,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了诸多美容方剂和理论。这些古方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学智慧。本文将介绍几种流传至今的美容养颜秘方,包括洗面光彩方、益母草留颜方和玉肌散,帮助现代人重现古时的肌肤之美。
洗面光彩方
组成:冬桑叶。
制法:将冬桑叶煎煮成浓汁,存放在瓶中。每天早晨取30毫升冬桑叶汁加入温水中洗脸。
作用:祛风润肤。
此方出自清代鲍相璈的《验方新编》。书中提到,用冬桑叶煎汁洗面,可使面部皮肤光滑如镜,还能防止皮肤冻伤。中医认为,头面部疾病多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易侵犯人体上部,《黄帝内经》中也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论述。因此,人体感受风邪常会导致气血失和,引发各种头面部疾病。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特别适合治疗因风邪侵袭导致的气血失和、火毒内生所引起的雀斑、黧黑斑、粉刺。现代研究证实,桑叶富含黄酮类、酚类等活性成分,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维生素,对于调节皮肤新陈代谢、治疗面部痤疮及褐斑有良好效果。
益母草留颜方
组成:益母草。
制法:采集端午节当天的全株益母草,晒干后研磨成细粉并过筛。加入适量面粉和水,调和成团,捏成鸡蛋大小的丸子,再晒干。然后在四面开窍的泥炉中,底层铺炭,中间放置药丸,上面再覆盖一层炭,先用武火燃烧30~60分钟,再改用文火煨24小时。取出药物,冷却后放入瓷钵中研磨成极细粉末,用瓷罐或玻璃瓶密封保存。每日洗漱时,取适量细粉洗手和面部。
作用:美白驻颜。
此方全称为“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记载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书中描述,使用此药洗面后,皮肤会变得滑润光泽,十天后面部肤色明显改善,一个月后血色红润,长期使用可使四五十岁的妇人保持如十五岁少女般的容颜。此方美白嫩肤效果显著。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现代研究发现,益母草含有生物碱、黄酮、二萜类等化学成分,外用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嫩肤美白。
玉肌散
组成:白芷、滑石、白附子各40克,绿豆粉300克。
制法:将上述四味药材研磨成极细粉末保存,每日早晚取几汤匙加水外洗。
作用:淡斑美白,可用于治疗雀斑、白屑风、痤疮等。
玉肌散记载于清代《奇方类编》,书中对其评价很高,认为能“治一切风湿、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
白芷气味芳香、质地滑润,是古人制作面脂的重要药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白芷“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汤液本草》中提到白芷可“排脓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现代研究证实,白芷含有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美白、抗菌、抗炎等作用。
滑石 图片来源:药用植物图鉴微信
滑石味甘、淡,性寒,外用有祛湿敛疮之功。《本草正》记载滑石可治“诸湿烂疮肿痛”,《罗氏会约医镜》中亦有滑石可治“一切湿烂疮痛”的记载。现代研究发现,滑石外用有保护创面黏膜、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等作用。
白附子 图片来源:香港侵大学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白附子味辛、性温,具有祛风痰、解毒散结的功效。《本草经集注》认为其可治“面上百病,行药势”。《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白附子可治“头面斑痕,入面脂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附子含有挥发油类、有机酸类、含氮杂环类、脑苷类等,具有美白、抗粉刺等美容功效。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物质。《本草征要》中记载绿豆可“去浮风而润肤”。《本草撮要》中亦有“痘疮溃烂,以豆粉扑之良”的论述。现代研究发现,绿豆中含有生物碱、香豆素类、植物甾醇、芳香物质等多种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这些药物合用,不仅可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治疗湿热内蕴、风邪侵袭导致的痤疮等皮肤问题,还可美白淡斑,不失为一剂美容良方。
【来源:首都中医、云南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