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真的毁掉孩子了吗?Sunlight心理工作室最新研究揭示真相
补习班真的毁掉孩子了吗?Sunlight心理工作室最新研究揭示真相
近日,Sunlight心理工作室发布了一项关于补习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虽然补习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但也有可能导致孩子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不少家长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既能保证孩子的学业进步,又能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了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偏执等多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仅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会导致其走向极端。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症状,根据韦邦贵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4.22% (韦邦贵,王克明,2001)。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青少年所承受的较大压力,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情绪,近几年来抑郁症患者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补习班带来的压力与痛苦
在一个不远的县城,年轻学子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每天清晨5点钟,一些中学生便起床,匆忙穿戴整齐,踏上又一天漫长的学习之旅。他们在校的时间超过17小时,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样的现状不仅让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深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困境?
近期,县城的精神科诊所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挤满,医生指出,每个月接待二三十位学生的病例,其中绝大多数因厌学而前来就诊。这令人心痛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太过于严苛,以至于把本应充满朝气的青春岁月,变成了无尽的压力与焦虑?
这些学生的疲惫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情感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许多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情绪崩溃,常常在校园中痛哭失声。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的情绪问题也在悄然上升,越来越多的成人在这个应试竞争的赛道上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焦虑与无奈。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家长的强烈压力。许多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普遍认为只有通过高强度的学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足。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成绩,家长们往往不惜让孩子投入数以万计的补习班,导致学生们的课后时间几乎都是被学习占据,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孩子们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忽视。
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重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李宝丽,2020)。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缺乏良好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对孩子进行打骂、训斥等不良教育方式,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又如,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能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据调查目前有42%~90%的家庭分别存在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贾晓波,2002)。
家庭结构(单亲家庭、核心家庭)本身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例如,与双亲抚养相比,单亲抚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健康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更困难、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更松散(王梅,温煦,吕燕,2012)。因此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挑战。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自尊、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和恐惧等方面表现出更为突出的问题(刘卡静,2016)。此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受到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这会影响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Tisdale & Pitt-Catsuphes, 2012)。
家庭经济地位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低家庭经济地位与更高的抑郁水平、较低的自尊和心理韧性相关联(殷华敏,牛小倩,董黛,2018)。低家庭经济地位的青少年可能面临更多的贫困压力,不管是从吃、穿、用等方面还是教育资源方面,他们都落后于家庭经济高的,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然而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通常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质的学校、补习班等。这些资源可能帮助青少年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由此经济压力导致的生活不稳定性增加,以及对未来持有悲观态度。以及持续的贫困比暂时的贫困对儿童的智力、学业成就和社会情感功能有更严重的负面影响(McLoyd. 1998)。
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COVID-19疫情期间,学校转向远程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与面对面学习相比,混合式和远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了更多的压力和较低的学校归属感(Mulitauopele et al., 2023)。远程学习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增加。研究表明,家长在支持孩子进行在线课程时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压力和焦虑(Maggio et al., 2021)。此外,居家隔离期间的学习/研究状态与在校时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状态的下降与该阶段的焦虑、抑郁呈低度的正相关(易晓明,席居哲,薛璟,2020)。这说明远程学习可能会加剧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
如何在补习与心理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面对这一问题,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都应进行认真反思。首先,学校应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减少课程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表达与探索。其次,家长也应当对孩子的人生目标与学习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不要再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分数上。
社会的支持同样关键。政府应该加大对精神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通过心理咨询、疏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机制,帮助那些在这场学习竞赛中迷失方向的中学生们,早日找回自信与快乐。
不禁让人思考,这种状况是否只在某个特定区域存在,或许它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性的缩影。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平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而快乐。但愿在未来的某一天,校园不仅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每一个孩子梦想启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