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团队发现:新型IL-6抑制剂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中山一院团队发现:新型IL-6抑制剂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全球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已达到500万例,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背景与创新性
奥拉米塞普(Olarisemab)是一种新型可溶性gp130-Fc融合蛋白,通过选择性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反式信号传导发挥作用。与传统的IL-6或IL-6受体拮抗剂不同,奥拉米塞普不与单独的IL-6或IL-6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保留了IL-6在正常生理水平上的功能发挥。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在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研究设计与结果
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共纳入91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每两周一次的奥拉米塞普静脉注射(600 mg或300 mg)或安慰剂治疗,持续12周。
主要终点是第12周的临床反应,定义为总Mayo评分从基线水平下降≥3分且降幅≥30%,同时直肠出血评分至少下降1分。研究结果显示,接受600 mg奥拉米塞普治疗的患者中,有17/29(58.6%)达到临床反应,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0/29(34.5%),调整后的差异为26.6%。相比之下,300 mg剂量组的临床反应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评估
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为尿胆红素、高尿酸血症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在接受600 mg奥拉米塞普治疗的患者中,53.3%(16/30)报告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300 mg组为58.1%(18/31),安慰剂组为50%(15/30)。值得注意的是,奥拉米塞普治疗组未观察到严重感染、胃肠穿孔、中性粒细胞下降或血小板降低等风险。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领域的空白,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尽管近年来新药不断涌现,但仍存在患者缓解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奥拉米塞普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专家指出,奥拉米塞普通过选择性抑制IL-6反式信号传导,避免了传统IL-6抑制剂带来的严重感染等风险。同时,研究显示奥拉米塞普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黏膜愈合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未来,随着进一步研究的开展,奥拉米塞普有望成为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药物。
结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的这项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奥拉米塞普作为首个针对IL-6反式信号传导的抑制剂,展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这一成果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我国在炎症性肠病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未来,期待奥拉米塞普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