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盛唐诗坛的三重交往
李白杜甫王维:盛唐诗坛的三重交往
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唐代诗坛的巨擘,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文学的天空。然而,这三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之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交往方式: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深厚,李白与王维则形同陌路,而杜甫与王维之间则有一段亦师亦友的佳话。
李白与杜甫:诗坛双璧的友谊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公元744年,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彼时的李白,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仙”,而杜甫则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诗人。然而,年龄和声望的差距并没有成为他们交往的障碍。相反,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同游梁宋,留下了许多互相唱和的诗篇。
在《赠李白》中,杜甫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诗中既展现了对李白洒脱性格的欣赏,也流露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而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则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表达了对杜甫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期待。
745年秋,两人在山东再次相会,同游齐鲁。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中流露出对杜甫的深深思念。
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在李白被流放夜郎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写道:“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杜甫对李白的深切思念和担忧。
李白与王维:形同陌路的天才
与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与王维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这两位同年出生的天才诗人,虽然都活跃于盛唐诗坛,却仿佛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导致两人疏离的主要原因。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社交达人”,走到哪里都能结交新朋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情万丈地吟诗作赋。而王维则相对内敛含蓄,他早年间虽然也有一帮好友,但更倾向于在宁静的山水之间,追求一种平和、超脱的生活状态。
信仰的不同,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疏离。李白信道,他游历名山,访仙求道,渴望长生不老,诗中常常出现仙侠之气。而王维则倾心于佛,日常生活不沾荤腥,吃长斋,日子过得禅意悠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身世经历的不同,也让两人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家境富裕,却因为是商人的身份无法参加科举,只能到处游历希望被人举荐入仕。而王维出身名门望族,是五姓七望的王氏之后,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通过科举入仕,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此外,玉真公主这个关键人物,也可能影响了两人之间的关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在当时的文坛、政坛都颇有影响力。李白为了仕途,曾多次干谒玉真公主。王维据说也曾与玉真公主有过交集,两人可能出于文人的“小傲娇”,或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竞争,而有意保持距离。
杜甫与王维:亦师亦友的文人交往
虽然王维比杜甫年长11岁,但两人在长安相识后,却建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关系。王维对杜甫有提携之谊,杜甫则对王维充满敬意。
在《奉赠王中丞维》中,杜甫写道:“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诗中表达了对王维的敬仰和对两人友谊的珍视。
当王维因“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而被贬时,杜甫写诗为其鸣不平。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杜甫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虽然这首诗主要是写给李白的,但其中也流露出对王维才华的认可和对当时文坛的感慨。
李白、杜甫、王维,三位诗坛巨擘,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盛唐文人的交往之道。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展现了文人之间跨越年龄和声望的真挚情感;李白与王维的疏离,体现了性格和信仰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杜甫与王维的交往,则展示了文人间亦师亦友的君子之交。这些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展现了盛唐时代文人交往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