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千年渔猎文化的现代演绎
查干湖冬捕:千年渔猎文化的现代演绎
查干湖冬捕,这项传承千年的渔猎活动,如今已成为吉林省松原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冬季,当湖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冰雪盛宴便在这里上演。今年的第二十三届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见证这一古老习俗的现代演绎。
千年传承:从生存技能到文化符号
查干湖冬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最初,这是一项纯粹的生存技能,渔民们依靠冬捕获取过冬的食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渔猎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记忆。
“渔猎,除了流程仪式,讲究还多着呢。”现任查干湖渔场头号鱼把头邴海龙说。作为第二十代鱼把头张文的徒弟,邴海龙自18岁起便跟随师父学习冬捕技艺。他介绍道,冬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鱼把头的“识冰辨鱼群”能力。在白雪皑皑的冰面上,鱼把头需要根据风向、冰层厚度等信息,准确判断鱼群的位置,然后开凿网眼,布设渔网。这一过程,不仅考验着鱼把头的经验和智慧,也凝聚着千年来渔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
文化内涵:传统仪式与现代演绎
“出鱼啦!”随着满是大鱼的渔网露出冰面,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这是查干湖冬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在这之前,一系列庄重的仪式早已为这场捕捞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祭湖、醒网,是冬捕前必不可少的仪式。渔工们头戴皮帽、身着皮袄,吟诵祭湖辞,畅饮壮行酒,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这些仪式,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头鱼拍卖。今年的头鱼最终以1199999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历史记录。在查干湖,头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来年的丰收与好运。这样的文化内涵,无疑提高了其市场价值。此外,这项拍卖活动往往伴随着善款,不少最终成功竞标的宾客选择将这笔收入捐献给公益项目,回馈给社区。
现代发展:文旅融合带动经济繁荣
近年来,查干湖冬捕已从一项传统渔猎活动,转变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据统计,2023年11月雪季以来,截至2024年2月17日,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接待游客115.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259.06%。
为了丰富游客体验,本届冬捕节推出了多项创新活动。在全新打造的查干湖龙鱼部落度假区,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冬捕文化。走进“腾鱼雪洞奇缘”区域,仿佛进入了一个雪雕世界,一组组雪人、雪雕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打卡。此外,园区还增加了夜间活动场景,为游客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在冬捕场地,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从下网到出水的捕鱼全流程,还可以亲自体验冰上垂钓的乐趣。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主办方还推出了特色火锅、烤全羊、全鱼宴等多种美食选择。在开幕式当天,现场铁锅炖胖头鱼的香气四溢,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品尝。
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在发展冬捕经济的同时,查干湖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近年来,通过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当地成功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据统计,仅白城全域就增加了2.5亿立方米可蓄水能力,改善和恢复了64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
“搞冬捕,更须珍惜鱼类资源。现在我们把一寸的渔网网眼变成四寸半网眼,让小鱼有充足的生长时间,使鱼群得以壮大。”大安市月亮湖水库管理局职工周艳峰介绍。这种可持续的捕捞方式,不仅保护了渔业资源,也确保了查干湖冬捕的长盛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冬捕节还特别注重环保和游客服务。在开幕式舞台后方,设立了“电力冰雪服务驿站”,为游客提供手机充电服务。冬捕场地还增设了多个移动保暖屋,确保游客在享受冰雪乐趣的同时感受到温暖与舒适。
查干湖冬捕,这场千年渔猎文化的现代演绎,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吉林省冬捕经济的不断壮大,这张冰雪文化名片必将更加熠熠生辉,吸引着更多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渔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