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离世,遗书引爆善终权热议
琼瑶离世,遗书引爆善终权热议
2024年12月4日,著名作家琼瑶在台湾新北市家中去世,享年86岁。她的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也引发了关于生命尊严和个人选择权的广泛讨论。
琼瑶的最后选择:自主、自在、自由的“翩然”离去
琼瑶在去世前留下了一封遗书,详细表达了她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她在遗书中写道:“‘翩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飞翔’,优美而‘轻盈’,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
琼瑶反对自然凋零和插管维生,她写道:“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
她强调了对死亡的自主选择权:“‘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台湾安乐死法律现状:高支持率下的立法困境
琼瑶的选择引发了公众对“善终权”的关注。在台湾,虽然超过80%的民众支持安乐死合法化,但安乐死目前仍未被法律允许。
根据台湾现行《医疗法》,医疗人员如实施安乐死,将面临法律责任,包括故意杀人罪。2019年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虽然允许病患提前决定是否放弃无效治疗,但并不涉及主动安乐死。
专家指出,安乐死合法化在台湾面临多重挑战。从伦理角度看,生命神圣性与病患自主权之间存在冲突。从法律层面,如何在保障病人自主权的同时不违反刑法,成为立法者面临的难题。此外,医疗资源分配和社会道德观的变化也影响着安乐死议题的推进。
社会反响:理解与尊重的选择
琼瑶的离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据统计,在12月3日至12月4日期间,关于“琼瑶去世”的舆情信息总量达到约13.3万条,其中社交网络平台占据了83.8%的舆情信息量。
公众对琼瑶的离世表示深切怀念和尊重。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写道:“琼瑶离世,互联网集体的缅怀。让我也心生一些淡淡感伤,毕竟她的作品陪伴过我的青春,她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像是一个时代浪漫情怀的落幕。”
琼瑶的选择也引发了对生命尊严和个人选择权的深刻思考。一位网友写道:“她活着的时候是热烈的,走的时候是潇洒的,她的离开引发了无数人对生死的感慨与思考。生死是人生最宏大的两个命题,死亡常常被视为可怕的存在,被人们忌讳,可是晚年的生活质量如何与生命长度做平衡?”
琼瑶的离世不仅是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开启了关于生命意义和死亡方式的新一轮社会讨论。她的选择,体现了对生命自主权的坚定追求,也促使社会对生命、死亡和个人选择权进行更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