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爱情观大不同,消费主义重塑爱情
古今爱情观大不同,消费主义重塑爱情
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从古代的“门当户对”到现代的个人情感与自由意志,爱情观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类对幸福追求的不断深化。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门当户对与家族利益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往往被描绘为一种神圣而纯洁的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萌发和延续却深受家族背景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以《红楼梦》为例,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而深厚,却最终难逃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的悲剧,正是古代爱情观的缩影:爱情必须建立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个人情感必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婚姻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非个人选择。夫妻之间的关系往往基于家族利益和社会规范,而非彼此的情感需求。这种爱情观虽然强调了责任与牺牲,却忽视了个体的情感诉求,使得爱情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现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个人情感与自由意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现代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因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爱情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相互吸引和互相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感情交流。梁永安在《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中,通过对多个文学作品的解读,展现了现代爱情观的核心: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
现代文学中的婚姻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现代人更加强调夫妻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消费主义对现代爱情的重塑
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现代爱情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爱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当代的情感关系正在被消费主义文化与社会结构所重新塑造。这种重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资本主义与契约主义的影响
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爱情,越来越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活动。约会需要发生在商业化的休闲场所,依恋关系围绕着共同的爱好、美食、品酒、旅行、运动和文化消费组织起来。人们的消费习惯成为了价值评估的对象。正如伊娃·易洛思所言,现代的浪漫情感与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对消费喜好难以割舍的依赖。
这种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伴侣的评估模式变得消极。视觉资本主义对身体的性化,让人们的外表吸引力成为一种商品。这种评估造成了一种“消极评估模式”:人们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伴侣”,有着一个内在的、高度脚本化的模型,并始终以之作为自己评估的参照物。这种评估的结果和在工作领域中一样,大多都是“不通过”多于“通过”。
分手的正当性与主体性的迷思
在当代社会,“分手”似乎前所未有地具备天然正当性。网络上开始出现“劝分小组”,警诫你不要在一段关系中让自己有所损害。人们似乎要时刻保有一种能随时“抽身离去”的意识,或是强调每个人在关系中都拥有随时退出的权利。
这种“分手的正当性”也和人们对契约主义的理解有关。21世纪以来,契约主义是约束婚姻和亲密关系的首要社会哲学。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亲密关系中的“纯粹关系”指的是“没有外在的原因,只因为个人可以从与另一个人持续的紧密联系中有所获。只有双方都感到满意,且都愿意留在关系中,这样的关系才能持续下去”。
然而,伊娃·易洛思则认为这种存在于法律和经济领域的社会形式,并不能真的完全转移到人际关系领域,情感不可能被完全契约化,人们往往无法像看上去那么“洒脱”和“情感抽离”。而当难以解读他人的情感时,人们就会反过来损害自己形成稳定情感的过程。
与此同时,这是一个过度崇拜主体性的时代,人们沉溺于“必须树立一个强大的自我”的迷思之中。主流叙事建构出标准化的“你”:你被告知要找到独立、强大的自我,因此,你的爱情也不可以脆弱不堪;你不能过度牺牲,爱情中的你必须是完整的、经得起道德审视的,否则你的自我就被损害了。
能否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已经变成判断这段关系是否良好的标志。每个人都需要是“自主”的,这种被自主的理想所支配的文化中,“黏人”“缺爱”的特质是一种贬低,人们会由此计算敞开心扉所带来的风险程度。
现代爱情观的挑战: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
当代爱情痛苦的主要来源是“不确定性”。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把“确定性”当作社会互动的核心特征,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描述、预测、解释某个行为的能力”。在消费主义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现代人对爱情的期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困惑。
“他者性”的痛苦
爱情的发生必然拥有一个投射的、朝向的对象,而他者是不可控的。比如你的爱未必能换来对等的爱。这种不对等性,常常让人感到痛苦和无助。
“扰乱性”的痛苦
爱的内在是难以持续、时刻变化的,“扰乱性”的痛苦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对安全感的诉求,人们害怕失去,也害怕被背叛,在恋爱关系里,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抛弃,有时候你又感到自己被捡回来。
“主体性”的痛苦
在恋爱中被贬低、感受不到价值,担心在恋爱中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这种痛苦源于现代人对自我价值的过度关注,以及对独立性的过分强调。
这些痛苦和困惑,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境况。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爱情挑战。
应对现代爱情挑战的建议
面对现代爱情观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保持批判性思维:意识到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要被浪漫喜剧中的理想化爱情所迷惑。正如UC戴维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Paul Eastwick所指出的,这些电影往往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可能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期望不切实际。
重视沟通与相互支持:建立健康的关系模式,强调平等、尊重和理解。在恋爱关系中,个体往往会发展新的兴趣和参与新的活动,从而促进个人成长。这种自我扩展现象在关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如余华在《女人的胜利》中所强调的,女性的经济独立是实现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独立的关键。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情感和精神层面。
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不确定性已成为爱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接受这种不确定性,才能在爱情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爱情观的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对爱情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无论古今如何变迁,爱情始终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以更加理性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爱情,既要珍视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又要警惕消费主义对爱情的异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