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世名方 | “理中丸”历代名医方论辑义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5: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世名方 | “理中丸”历代名医方论辑义

理中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功效。自汉代张仲景创制以来,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腹疼痛等症的治疗。本文将详细介绍理中丸的方解、历代名医方论及临床应用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经典方解

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

理中丸由人参、甘草(炙)、白术、干姜各三两组成。将四味药捣筛为末,用蜜和制成如鸡黄大小的丸剂,以沸汤研碎温服,日三服,夜二服。若腹中未热,可增至三四丸。汤剂则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后温服一升,日三服。根据病情变化,可进行如下加减:

  •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 下多者,还用术。
  • 惊悸者,加茯苓二两。
  • 口渴欲饮水者,加术至四两半。
  • 腹中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
  • 寒甚者,加干姜至四两半。
  •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名家方论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

理中丸主治脾胃中焦之病。方中人参为君,甘温以缓中益脾;白术为臣,甘温以温中胜湿;甘草为佐,甘平以补中助脾;干姜为使,辛热以温胃散寒。根据病情变化,可进行如下加减:

  • 若脐下筑动,肾气上逆,去白术加桂枝以散肾气。
  • 霍乱病,若头痛发热身痛、热多欲饮水者,属五苓散证;若脉微小、寒多不用水者,属理中丸汤证。

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

霍乱病,若邪生于阳则属五苓散证,若邪发于阴则属理中丸汤证。方中人参为君,补中正气;甘草为臣,辅佐人参;白术为佐,固中气;干姜为使,温脾散寒。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

胃阳不伤则不吐,脾阳不伤则不泻,邪正不争则不痛,营卫不乖则不寒热。理中汤用人参、甘草以守胃,白术、甘草以守脾,干姜通守脾胃,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

明·吴崑《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伤寒科·温剂》

理中丸主治中焦阴阳失调之证。方中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使阴阳和顺。

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太阳类病法第五》

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方中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根据病情变化,可进行如下加减:

  • 若脐上筑动,肾气上逆,去白术加桂枝。
  • 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
  • 下多者,加用白术。
  • 心悸者,加茯苓。
  • 口渴者,加白术。
  • 腹痛者,加人参。
  • 寒甚者,加干姜。
  •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

清·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歌括卷下·热可制寒》

理中丸以人参、甘草补阴,干姜、白术补阳,为吐泻等症立法。原方无加附子之法,若加附子则偏重下焦。脾肾俱寒,吐后大泻不止,须重加附子回阳。但加附子后仍名理中,命名不切。

清·徐大椿《伤寒约编·太阴病提纲》

理中丸主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方中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宫之气,炮姜暖胃脘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干姜配白术能除满止吐,人参配甘草能疗痛止利。或汤或丸,随病酌宜。

清·费伯雄《医方论·祛寒之剂》

理中汤主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直中之寒则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理中汤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宜去人参、甘草,加厚朴、砂仁。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阳虚症门问答》

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并补之方。方中干姜、白术温燥中宫之阳,人参微寒以济之,甘草调和上下。本方原无附子,后人增入附子而名附子理中,实为妥切。中阳为上下交通之关键,中阳不运则上下不交。

清·张秉成《成方便读·祛寒之剂》

理中汤主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寒感霍乱等证。方中人参、白术、甘草大补脾元,加炮姜以复其阳和。若寒邪盛者,可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若寒实结胸,可加茯苓、枳实各一两,名枳实理中汤。

医案举隅

病例:血小板无力症

患者信息
罗某,女,38岁。

初诊时间
1969年8月5日。

主诉
鼻衄伴全身广泛性皮下出血,月经量多,反复发作两年。

诊查
病人面色白无华,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辩证
脾肾双虚,血失统摄。

治法
益气健脾补肾,引血归经,佐以养荣止血。

处方
党参10g 白术10g 炮姜10g 炙甘草5g 菟丝子10g 鸡血藤10g 阿胶珠10g 炒丹皮10g 生地黄炭10g 血余炭10g 醋香附10g 6剂

二诊
鼻衄次数减少,皮下出血减轻。舌淡,脉数无力。药中病所,效不更方,接服原方药7剂。

三诊
上述症状又减3/7。此次月经量少于以往,乏力好转,食欲有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有力。再本前方加焦山楂6g。守方连服药半年,鼻衄及全身皮下出血基本未作,月经经期、经量近于正常。经北京某医院复查,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集胶原试验、黏附试验均正常。嘱其继服原方药一年后停药,于每年下半年来信报告病情一次,一直未复发。

按语
本例西医诊断为“血小板无力症”。高老辨此证为劳伤,乃脾肾皆虚、血失统摄、血不循经而外溢之证。选用理中汤将干姜易炮姜加味以健脾益气固肾、温经止血、引血归经、标本同治而获奇效。

临床应用要点

方论是综合性较强的中医文体,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是以研究和阐明方剂立法制方的原则及配伍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目的,涉及方名释义、方剂源流考订、方义分析、相关方剂的比较、临床运用方法、临证加减等方面内容。方论阐述方剂的内在性质,旨在把辨证立法与方剂组成及剂型联系起来,对方剂学甚至中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方论的医方往往可以给后人以举一反三的启示,是历代医家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今人继承、发扬。

理中汤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临证服后,当“饮热粥”,且温覆“勿发揭衣被”。药后当觉腹中似有热感,若“腹中未热”,则应适当加量,“益至三四丸”,或易为汤剂。

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理中化痰丸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理中化痰丸加用化痰渗湿之半夏、茯苓,治其已聚之痰,适用于脾胃虚寒,痰饮内停中焦者。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