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巴金在“五·七干校”的辛酸往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15: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巴金在“五·七干校”的辛酸往事

1970年,年近七旬的巴金被下放到上海奉贤的“五·七干校”。在那里,他不仅要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次,在倒粪时溅起的粪水让他变成了“花猫”,这一幕成为了他干校生活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五·七干校”是毛泽东在1966年提出的概念,要求军队办成大学校,进行政治、军事、文化学习和农副业生产。1968年,这一指示被重新发表,并强调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从1969年到1976年,成百上千万人次经历了这种“劳动改造”。

巴金所在的干校位于上海郊区,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不仅要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要时刻面对精神上的折磨。在干校,巴金不仅要忍受艰苦的劳动,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有一次,在倒粪时溅起的粪水让他变成了“花猫”,这一幕成为了他干校生活中难以抹去的记忆。巴金在干校的六年是一场大恶梦。长期的肉体折磨、精神打击,使他走路常常失去平衡。在干校属他摔跤最多。

巴金的家人也未能幸免于这场浩劫。他的妻子萧珊被诊断出癌症,但巴金却因为“改造”无法陪伴在她身边。萧珊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离世,这对巴金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巴金在干校的六年是一场大恶梦。长期的肉体折磨、精神打击,使他走路常常失去平衡。在干校属他摔跤最多。

尽管经历了如此艰难的岁月,巴金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晚年,他撰写了《随想录》,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

巴金在“五·七干校”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苦难,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作家的坚韧精神,也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