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再谈青蒿素灵感来源:《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再谈青蒿素灵感来源:《肘后备急方》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不仅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也再次证明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而屠呦呦的灵感来源,正是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一部古代临床急救手册
《肘后备急方》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葛洪所撰写的临床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也是一部急救手册。书中记载了各类常见传染病、急症以及某些慢病急性发作的内、外治法,是现存最早的急症救治医著。书中涉及的治法多种多样,实用性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后世医家所广泛习用。
该书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理论、新方法,在疫病频发的背景下,葛洪总结前代诊治经验,在沿袭张仲景“辛温解表”外感病治法的基础上,收录麻黄汤、葛根汤、青龙汤、白虎汤、四逆汤等二十余首《伤寒论》方剂,应用于“伤寒”“时行”病的治疗。又针对疫病的毒邪致病特点,对疫病病因、诊断方法、治疗防控等提出独到的认识。通过整理《肘后备急方》的治疫思想,对探究中医药治疫理论沿革有一定价值。
屠呦呦的灵感之源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疟疾在东南亚地区肆虐,对常规抗疟药物(如氯喹等)出现了耐药性,致使大量疟疾患者陷入无药可治的境地。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523”办公室)在北京成立,统一领导“5·23抗疟计划”的实施,努力研发抗疟新药。
1969年1月21日,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了抗疟药研究的任务,并组建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抗疟药课题组。该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历代医药学文献,结合民间验方与名医献方,耗时3个月整理汇编成验方集(以640余个方药为主);该方集汇编中已经包含青蒿的相关内容,从此中药青蒿成为“523”项目的研究内容之一,针对青蒿抗疟的研究在国内的多个单位开展。
在文献《肘后备急方》的启示下,屠呦呦团队采用低沸点溶剂(乙醚)冷浸青蒿制备的样品,发现具有对鼠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全国疟疾防治药物专业会议上汇报了上述实验结果。随后,全国“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开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抗疟药课题组在开展安全性试服后,在海南昌江疟区现场,共验证21例病例;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青蒿提取物能使患者退烧,并且大幅度杀灭疟原虫至转阴,疗效优于氯喹。随后,课题组又在北京302医院验证9例病例,结果也表明青蒿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疗效。1972年11月,屠呦呦报告了使用青蒿提取物治疗上述30例疟疾患者全部有效的实验总结;从此,全国范围内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研究高潮开始出现。
从传统到现代:古代医学的现代价值
青蒿素的成功研发,不仅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潜力。《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记载,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
这一发现也启示我们,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肘后备急方》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内容和方法在现代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不仅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屠呦呦所言:“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一发现,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