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最新报告揭秘中美AI竞赛:中国有望2030年成为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最新报告揭秘中美AI竞赛:中国有望2030年成为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近期发布的《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虽然美国在人工智能基础层研究方面依然领先,但中国在应用层发展迅猛,正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讨论,关于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你有哪些看法呢?
中美AI竞争现状
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以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虽然ChatGPT的出现一度让人担忧中国在AI领域落后于美国,但两年多来,中国在硬件和大模型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硬件方面,华为等企业已经扛起了提供国产算力的重任。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八大算力枢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国产算力大部分用的就是华为的昇腾,占据绝对优势。华为云在国内建立了三大算力中心,为国内的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应用需要的云算力。贵安是华为云全球规模最大AI算力中心,而且能效极高,其使用液冷散热技术使得年均PUE居然只有惊人的1.1(通俗的说就是1.1度电里面有1度用来跑算力,只有0.1度浪费了)。而芜湖则是最新建成的,也是技术领先的算力中心,它可以说是东数西算芜湖集群首个开服的项目,标志着华为云全球存算网的枢纽节点布局全面完成。它采用最新的CloudMatrix架构,而且对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时延很低,仅仅10ms时延的光纤网直达华东及中部城市,满足对实时反馈要求高的业务需求。目前华为云的昇腾AI云服务已经能够支持业界100+的主流大模型运行,并且能够做到集群故障10分钟内恢复。
在大模型技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大模型,包括DeepSeek V3、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其中一些大模型的日活用户数量已经相当可观。DeepSeek V3开源语言大模型,它火爆倒不是因为性能大大超过了国外同行,而是同样性能下对算力的节省表现的不错;还有经常出现在各种全球大模型排行榜的,比如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还有日常普通人用的最多的,比如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百度的文心一言之类。现在在百度搜索栏操作,就调用了文心一言大模型的AI搜索能力。2024年11月的日活使用量,豆包已经逼近900万,而在2024年大火的kimi日活也有300万了,注意这是日活,已经是很高的使用量了,而且还在迅速增长。尤其是这个豆包,aicpb网站的排名说2024年11月的MAU(月活用户)人数已经5998万了,全球仅次于ChatGPT的2.8725亿排名第二。
中国AI人才发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的快速增长也是推动AI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的麦克罗波洛智库的报告,中国在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中的比例显著增加,中国高校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从本科院校来看,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而在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高校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占全球的比例还只有29%。在美国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占38%,美国占37%。从一些关键指标来看,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产出国。
中国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自2018年以来新增了2000多个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并且中国科技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提交了大量专利申请。麦肯锡公司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中国教育部的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高校将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和公平使用成为重要议题。其次,虽然中国在应用层发展迅速,但在基础研究和核心算法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国际科技合作的不确定性也为未来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总体而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才储备到技术创新,中国正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随着2030年成为世界领先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目标的推进,中国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