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价格暴跌,进口量激增背后的故事
牛肉价格暴跌,进口量激增背后的故事
2024年,中国牛肉市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供需失衡:牛肉价格持续下跌,而进口量却逆势激增。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考验着国内养殖业的生存能力。
进口激增:低价牛肉涌入中国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中国牛肉进口量达到228.1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32%。这一增长趋势在全年持续,到11月份,进口量更是达到260万吨,同比增长4.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南美洲国家,尤其是巴西和阿根廷。
进口激增的背后,是南美洲国家的低价出口策略。例如,阿根廷为了扩大出口、筹集外汇,将牛肉出口关税降低至零。而巴西牛肉价格自2024年6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到三成。这些因素使得进口牛肉价格极具竞争力,前三季度进口牛肉均价折合成人民币不到每公斤35元,远低于国产牛肉价格。
国内供需失衡:产量增长难抵进口冲击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牛肉产量达到532万吨,同比增长4.6%。然而,这一增长并未能缓解市场的低迷态势。相反,进口牛肉的大量涌入使得国内牛肉价格持续下跌。截至10月份,牛肉批发价跌至60元/公斤,比2023年底下跌16%。
这一轮价格下跌持续了整整12个月,创下近5年新低。在一些地区,牛腱子的价格甚至跌至30元/斤以下,而此前这一价格曾高达88元/斤。价格暴跌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更对国内养殖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养殖业困境:亏损潮下的生存危机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2023年6月以来,进口牛肉连续18个月单月进口量超过20万吨,对国内养牛业造成严重冲击。2024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基础母牛存栏量持续下降。当前基础母牛存栏量比2023年6月的历史高点下降超过3%,2024年前11月新生犊牛同比下降超过8%。由于肉牛生产周期长(一头牛从孕育到出栏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一旦基础母牛产能大幅下滑,没有4-5年时间难以恢复。
政策应对:启动保障措施调查
面对严峻形势,商务部于2024年12月27日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此次调查旨在缓解国内产业的暂时困难,帮助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调查将评估进口牛肉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并决定是否采取保障措施。
未来展望:国际市场变化带来新机遇
全球牛肉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的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巴西、墨西哥等地的干旱也影响了牛肉产量。预计2025年全球牛肉产量将出现下降,这可能为国内牛肉市场带来转机。
随着国际市场牛肉价格上涨,进口成本上升,进口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9月份,我国牛肉进口量环比减少5.7%,同比减少11.0%。这一变化有望减轻国内市场供给压力,为国产牛肉创造更多市场空间。
结语:平衡进口与国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牛肉市场困境,既是对国内养殖业的考验,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契机。通过合理调控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同时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中国牛肉产业有望在新一轮“牛市”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关乎养殖户的生计,也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