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诗圣”杜甫的十大经典诗词名篇,苦中有乐亦是深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05: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诗圣”杜甫的十大经典诗词名篇,苦中有乐亦是深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古代诗人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闻一多评价杜甫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诗中有稚子的天真憨态、有老妻的清辉玉臂、有大唐生民黎庶的众生相、有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有江山社稷的滚滚乾坤......很多很多前人没有写进过诗歌里的内容,杜甫都写了。有人说,人在年少时,不知愁滋味,喜欢李白的浪漫和狂傲。而人到中年时,尝过五味杂陈,方能读懂杜甫诗中的人生况味。

读杜甫,可知他将自身命运与大唐盛衰相系,可知他与百姓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可知他一生奔忙匆碌,泣血而歌。从意气飞扬的《望岳》,到清旷孤绝的《登高》,乃至深恸哀绝的《蜀相》,一字一句中,我们听到的是少年的壮志,是中年的落寞,是老迈而报国心不死,是辗转一生的求索和追寻。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而面对这样的人生困苦,杜甫总是将他的笔触指向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事件。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诗圣杜工部之《蜀相》,所怀者大,雄浑悲壮之美篇也。

《蜀相》是一首读起来很杜甫很沉郁的诗。

沉郁,我们可以理解为情感的引而不发,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沉沉的力量感。可能很悲伤,但不至于让人大崩溃,反而造成力量的聚集。读一读陆游《书愤》里“千载谁堪”的大赞颂,就很好理解《蜀相》这种往下走的「沉」。

冯至在《杜甫传》里有一句果断的定评:“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他离开长安到陇右,自剑门而入川。一路克服饥寒,克服险峻的山川,克服沿途所见百姓贫苦的冲击感。

“最后走上德阳县北的鹿头山,俯望一片原野,险阻从此终止,他也有心情怀念起汉代的诗人司马相如和扬雄了。在一个岁暮的黄昏他到达成都,眼前忽然出现一个暂时升平、表面繁荣的都会。”

《蜀相》写于公元760年,熬过艰苦的那一年。

杜甫来到武侯祠前,先看松柏林立,又看阶上碧草,听到黄鹂鸟在叫。这是不再恐惧高山、不再有猿猴哀啼的一刻。假如此时你我游玩经过,应该看不到四十九岁的老人有太多的情绪波动,惟有两行热泪在“往下走”,但没有声。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作于大历五年春,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首七绝是他创作生涯中殿后的绝唱。黄生评之曰:“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他们的说法是较为可取的。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依旧、草木深长的景象,反衬出国家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切忧虑和悲痛。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烽火连三月”形容战乱的持久和残酷,以“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和难得。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自己白发的稀疏和搔头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真挚自然,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该诗生动抒发了作者忧国伤时的伟大情怀,读来常常让人感动不已。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我的少年时代曾在沦陷敌手的南京度过,痛苦地尝到了当“小亡国奴”的滋味,现在回忆起来,时常也不免感慨万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该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杜甫的孤独,带有一种悲壮与凄凉,他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一生,道路可谓艰难。一生心怀天下,一生忧国忧民。

他一路颠沛流离,漂泊异乡的时候,承受疾病缠绕,却始终在担忧江山社稷,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怜悯,成为了杜甫一生的遗憾。

他在疾病缠身的时候,每天与孤独相伴,孤独成为了诗人陪伴最长久的过客,而孤独也成为了诗人承担起沉重的责任。

这悲壮的一生,是世人无人能敌的,这凄凉的一世,又好像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还有很多人的一生,和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一生为黎明百姓,一生为江山社稷。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事业上,他把自己的一世,都赌在了孤独里。这就是诗圣杜甫,这就是诗人境界,这就是诗人一生,这就是诗人格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春天,有时是不期而至,迎面撞上的;有时则需要你去寻找,去发现。

杜甫独自漫步江边,经过僧塔,人亡而塔存,伴着滔滔东去的江水声,多少给人“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之感。然而,这毕竟是春天,微风和煦,诗人带着春天常有的慵懒,应和着春风的节奏,缓缓而行。让他停下脚步的,是寂静无人之处的一簇桃花,独自开放在春风里,与徜徉春风的诗人蓦然相对。

这一簇独自开放的桃花,好像暗示着世界的本来面目:每一种生命,自开自落,总有它自己的绚丽,有它自己的寂寞;虽然可能是寂寞的,生命还是会开放出花朵,而最绚丽之时,或许它也是寂寞的,只有自己了解自己的欢欣和悲愁。不过,此刻诗人与这簇桃花相遇,桃花有了它的欣赏者:是那深红的花瓣美丽,还是浅红的花瓣动人?—— 诗人的设问,透露的是诗人对花的百般喜爱。这一刻,桃花是不孤独的,因为有了诗人的垂顾;诗人呢,因为有了眼前的这簇桃花,有了对这桃花的喜爱,也真真切切地向着春天敞开了自己。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首诗,是杜甫写的,写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在成都看着江水翻涌而过,一时心有感触,所以才写了这一首诗。

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举报/反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