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指南:你真的懂吗?
中药服用指南:你真的懂吗?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疗效备受认可。然而,很多人在服用中药时存在误区,比如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空腹服药、哪些药物需要饭后服用等。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包括药性辨别、服药时间、剂量以及禁忌等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的服用技巧,从而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是否真的懂得如何正确服用中药吧!
服药时间的选择
在服用中药时,选择合适的时间非常重要。不同的体质和疾病性质需要不同的服药时间。一般来说,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空腹服用:滋补类中药,如人参、鹿茸等,宜在空腹时服用,以便更好地吸收。此外,驱虫药和泻下药也应在空腹时服用,以增强药效。
饭前服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如补益药,可以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以利于吸收。
饭后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活血化瘀药,应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减少不适感。
睡前服用:安神药和缓泻药宜在睡前1-2小时服用,以保证药效在需要时发挥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药时间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即使是滋补药,也应在饭后服用,以避免加重胃部不适。
剂量的控制原则
中药剂量的控制是确保安全和疗效的关键。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计算以干燥重量为基准,成人用药剂量在15-60克之间,儿童用药剂量在3-15克之间。具体的剂量需要根据以下因素来确定: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例如,在治疗初期可能需要较大剂量以快速控制症状;随着病情好转,则逐渐减少药量。
药物性质:不同药材的作用强度、毒性大小不一,因此其用量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作用温和的草本植物可以适当增加用量;而有毒性的药物则需严格控制使用量,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年龄与体质: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相对较弱,对药物更加敏感,通常需要减小成人标准剂量;对于体质虚弱者同样如此。反之,体壮者可能需要稍微增大药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疾病类型:急重症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的药物以求速效;慢性病则强调长期调理,用药量相对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
在实际应用中,中药的剂量计算和控制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整体状况来确定。在使用中药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服用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和服药食忌四个方面。
配伍禁忌:凡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或丧失,或者原有毒副作用增强以及产生新的毒副作用者均属于配伍禁忌。关于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依然沿用金元时期概括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内容。十八反:乌头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妊娠用药禁忌:凡对妊娠期母体和胎儿不安全以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于妊娠用药禁忌,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禁用药:大多是毒性强,或者药性峻猛,或堕胎作用强的药物,如马钱子、雄黄、斑蝥、巴豆、大戟、商陆、麝香等;慎用药:包括化瘀通经、行气破滞,攻下导滞或具有辛热或滑利之性的药物,如桃仁、红花、枳实、大黄、附子、干姜等。
病证用药禁忌: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辩证准确,用药合理,才能达到防治疾病。相反,药不对证,药物功效不为病情所需,均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通常寒证忌用寒药,热证忌用热药;出血证忌用破血药;体虚汗多者忌用发汗药;邪实正不虚者,忌用补虚药;正虚邪不实者,忌用攻邪药等。例如,麻黄发汗力强,且较燥烈,易伤阴动血,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者忌用;生地黄性寒,故腹满便溏,脾虚有湿邪者不宜使用。
服食禁忌:服药期间禁忌进食某些食物,称为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简称服药食忌,俗称忌口。一方面,服药期间,凡妨碍消化吸收或影响药物吸收,或与药物存在类似相反和相恶配伍关系的食物,都应根据情况避免食用。例如服用人参时,忌食萝卜,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另一方面,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例如热性病忌辛热、油腻、有刺激性的食物;寒性病忌生冷瓜果、清凉饮料。
此外,古代文献中有不少有关服药食忌的记载,如细辛勿食生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
常见的服用误区
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而影响药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凉开水冲泡中药颗粒:有些患者直接用凉开水冲泡中药颗粒,认为只要将药物喝进肚子就可以了。这样做不仅会使得药物难以溶解,增加服用困难,影响药物疗效,而且服用后可能还会出现呕吐、便秘等症状。
颗粒沉淀物直接倒掉: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很多成分是难溶解的。这些沉淀物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先不要急着倒掉,可以再添加热水搅拌争取溶解后服用。实在不能溶解的,最好晃动杯子,将中药沉淀和水一起喝下去,无需反复放置火上煎煮。
喝中药颗粒加糖:有的患者觉得中药颗粒味道太苦,服用时就加了一些糖。最好不要加糖,因为汤剂的味道是中药的本味,无论是酸苦甘辛咸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糖类中尤其是红糖含有不少的钙元素、铁元素,而中药的成分复杂,比如说含有鞣质、蛋白质等,这些成分相遇容易结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这样喝下去不仅药效差,还会危害健康。
中药配方颗粒保存方法:中药配方颗粒剂只需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就好了,最好不要放进冰箱和厨房。因为冰箱和厨房湿度相对较大,厨房温度高,颗粒剂包装袋的密封性若不好,反而更加容易吸潮结块,很容易变质。此外,包装袋打开后应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中药颗粒也会受潮结块,沾在袋中不易倒出。如果发生结块,就不要再服用了。
不同类型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有不同的剂型,每种剂型的服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汤剂:一般是将药材煎煮后去渣取汁服用,多为每日分 2~3 次温服。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和时间。具体来说,应先使用武火煮沸,然后转为文火慢煎。不同的药物煎煮时间也有所不同,比如解表药煎煮时间较短,一般为 10—15 分钟。而补益药煎煮时间较长,可长达 30—60 分钟。
丸剂:小蜜丸、水丸等可直接用温水送服;大蜜丸则需嚼服或搓成小丸后服用。
散剂:可直接用温水冲服,或拌入粥、汤等中服用。
膏剂:用开水冲服或直接舔食。
酊剂:按照规定剂量用少量温水稀释后服用。
在服用中药时还需要注意饮食习惯,服用中药期间应当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和病情,遵守特定的饮食习惯。例如,服用人参如补气药时不宜食用萝卜;服用地黄如滋阴药时不宜食用辛辣食物。
掌握这些知识对我们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服用中药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以确保获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