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车5万钩零差错,佟德鑫摘得“国家能源杯”桂冠
调车5万钩零差错,佟德鑫摘得“国家能源杯”桂冠
丹洲营站作为西煤东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之一,承担着新朔铁路大准线非生产性路用列车、货物列车的接发工作以及周边三个电厂的取送车业务。在火热繁忙的丹洲营站场,常常有个身影在万吨列车间来回穿梭,进行着瞭望、摘钩、连挂等调车作业。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铁路人的工作常态,也是不变的初心。佟德鑫用15年的时间淬炼一种精神,获得了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技术能手”称号,成为这条西煤东运大通道上人人称赞认可的“调车铁军”。
作为一名“铁二代”,佟德鑫自幼就对铁路有很深的情结。“跟着移动的车辆紧跑几步,伸手抓住车梯的同时,抬腿登上脚踏板,麻利地爬上车梯,左蹬右跨攀上手闸平台……”这如同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镜头,是佟德鑫从小对调车工作的印象。看着很酷,等到实际从事这项工作,佟德鑫才知道“酷”的后面有多“难”。
2008年,20岁的佟德鑫从铁路运输专业毕业,进入大准铁路丹洲营车站从事行车工作。“虽然对铁路工作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真正踏上线路的那一刻,还是两眼一抹黑。既然不懂,就多学多看,弥补短板,不管干什么都要做出个样子来。”佟德鑫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跟着师傅开始“一招一式”修炼。
调车场就是练功场,一本本业务规章和专业技术知识就是“练功宝典”。佟德鑫不断修炼自己的技艺,班中作业间隙,他还要将随身携带的“宝典”拿出来,一条一条“啃”规章,遇到不明白的就向师傅和同事请教。从机械式背诵到带着理解、联系作业实际去背诵,三个多月下来,所有规章条目基本能做到脱口而出。
为了掌握调车操作技能,他取送车辆、摘接风管、上闸防溜……抓紧一切机会反复练习。下班后他也不闲着,徒步勘测路线,数枕木看道砟,测速度练眼力,细心观察股道边的参照物,详细标记每条线路的长度、坡度等数据。在学与做的淬炼中,佟德鑫逐渐“上了道”,多次在公司技能竞赛中取得调车长个人项目前三名的好成绩。
2014年,走上调车长岗位的佟德鑫深知自身肩上责任重大,作为调车长的他不单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挥好现场作业,更要勤思考会管理,盯控好班组内其他调车员的安全。几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职工被分到他所在的调车组,佟德鑫每次接班前都会反复叮嘱这些小伙子:“调车场犹如战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作业时要做到手脚不放松、精神不放松、思想不放松,认真执行各项作业标准是保证调车作业安全的根本因素。”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地提高。用佟德鑫自己的话说:“在调车场上,我能感受到车辆的‘心跳’,只有把标准作业执行到位才能与其共鸣,只有带领班组人员认真落实安全措施,才是一名合格的调车长。”
除了当好一名合格的调车“指挥官”,佟德鑫还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创新和试验。他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在丹洲营车站首次“钢坯”专列的碰撞试验中,他通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和方案,有效解决了“钢坯”运输安全问题,为专列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7月,佟德鑫被委以重任,根据大准铁路每个车站的技术特点、作业环境和作业方式,量身打造各具特点的调车作业标准,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完成了42条作业标准的修订与细化,为推进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2023年“国家能源杯”智能铁路运输技能竞赛备战期间,为了将理论知识吃得更细更透,佟德鑫将4000余道题记录到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制作成近500张的学习手卡,将卡片放在口袋里便于碎片化记忆,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温故知新。为精进“观距”本领,他一有空就待在货场里,定点看钢轨接头处。作业时,在机车上以信号机等参照物观察列车运行速度。正是对规章的掌握和实操的熟练,他练就了“规章一口清、观距一眼准、连挂一把稳”的调车绝活,在2023年“国家能源杯”智能铁路运输技能竞赛中,夺得调车长个人项目第一名。
“干好每一钩调车作业,确保每一趟列车安全开出,对于我来说既是本职工作,更是一种自我修炼。”十五年来,从连结员、调车员到调车长,再到如今的值班员,佟德鑫始终坚持“执行标准一点不差,作业程序一个不少”,累计完成安全调车5万多钩、40多万辆,做到了钩钩按标准、辆辆无差错,生动诠释和发扬着“铁军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奋斗的青春路上留下了一串星光闪耀的足迹。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