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社区健康的新潮流
中西医结合,社区健康的新潮流
中西医结合正在成为社区健康管理的新潮流。通过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病的症状,还能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综合治疗模式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居民带来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健康保障。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社区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西医结合模式因其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选择。
根据《2023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高达74%的死亡病例(约4100万人)与慢性病有关,慢性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指出,我国慢性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比例超过70%,严重制约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目前,我国超过2亿人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运用中药药汤剂治疗,能够迅速控制病情,缩短治疗时间。
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价廉、持续的特点,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要治疗病种。“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观念在国内外已经很普遍。社区中医卫生适宜技术具有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医药特色适宜技术如按摩、推拿、气功、熏、洗、敷、贴、刮痧、食疗药膳等,应用于社区老年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效果较好,老年居民治疗和康复的依从性较高。
长宁区: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
上海长宁区的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生动案例。长宁区通过建立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专科建设等措施,有效满足了70万居民的健康需求。
走进新泾镇新泾新家苑服务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迷你”中医药“博物馆”。这个依墙而建的博物馆内摆放了各种中医元素的模型及其介绍:通过模型动作形象地展示了“五禽戏”,向居民直观展现了模仿猿、鹿、熊、虎、鸟五种动物姿态的中国古代健身操,让居民了解中医导引术“动中求静、刚柔并济、形神共养”的特点;模仿中药方药柜样子打造的矮柜,采用了齐腰的设计,对小朋友非常友好,打开柜子就可以看到陈列其中的中药饮片标本,每一味药材都承载着特定的药性与功效;一些与中医相关的科普书籍及中药材的画册也被放置在“博物馆”中,方便那些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居民朋友随时翻阅。
2024年,新泾新家苑服务站成功申报了“上海市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站点不仅精心打造诊疗空间,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还设有名中医工作室、中医全科门诊、药房、全科诊室及中医治疗区。在这里,中医诊疗设备配置齐全,可开展多样化中医药技术与适宜技术,满足居民日常健康需求。
和新泾镇新泾新家苑服务站同时成为“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站”的,还有程家桥街道机场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此同时,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护理中心,拥有4家标准化口腔诊室,“家门口”的医疗体系更加完善。
2024年12月18日,伴随着手持礼花绚烂升空,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一期项目结构封顶。该楼预计于2026年初正式启用,成为光华医院门急诊新大楼。光华医院异地迁建项目是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也是长宁区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是优化长宁区卫生资源布局,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民生工程。在长宁区的“十四五”规划中,光华医院将建设成长宁区的东部医疗中心、长宁区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此次结构封顶标志着医院在建设东部医疗中心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基础建设有保障,高质量发展更有力量。2024年6月13日,上海市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正式落成启用。该中心位于医院门诊一楼C区,占地2000多平方米,涵盖眼科门诊、日间病房、手术室等重要功能区域,可满足患者“一站式”眼科就诊需求。拥有独立的日间病房和5间百级手术室,引进多项目前世界领先的手术设备,并已建立了九大亚专科:眼底外科、白内障专科、青光眼与视神经病专科、屈光专科、眼底内科、眼表及眼整形、角膜与干眼专科、泪道专科、斜弱视与屈光不正专科。
2024年,上海市同仁医院建立了心脏大血管外科,成立溶取栓中心、眼科中心,内镜中心完成扩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与10家社区成立关节病医疗联合体,发挥医疗机构在专科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级;天山中医医院区域中医医联体内涵建设;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发布的2023年地市级行政区医改评价(试行)结果的通报中,长宁区位列本市第一名。
如今,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在长宁已基本实现。家住仙霞新村街道83岁的唐阿姨来到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仙卫生服务站,在这里等候她的是其家庭医生叶晓景。“我试着帮您预约同仁医院心内科邱朝晖主任的门诊吧,您的起搏器安装也满5年了,正好过去做个全面的检查。”看了唐阿姨的报告,叶晓景说出了自己的建议。紧接着,叶晓景打开电脑上的“上海市分级诊疗系统”,输入唐阿姨的病史后,再选择需要转诊的医院和医生,成功帮唐阿姨预约了邱朝晖主任的门诊。
隔天,在老伴的陪伴下,唐阿姨来到了同仁医院。志愿者了解完唐阿姨的情况后,便带着老两口来到了“社区转诊专用诊室”。在这里,像唐阿姨一样经家庭医生转诊的签约居民可以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服务。唐阿姨之后的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环节都很顺利,用她的话说,“行云流水”一般。更让唐阿姨欣喜不已的,则是邱朝晖主任的那句话:“您的起搏器一切正常,今后坚持随访即可。”
如今在长宁,每天都有几十位像唐阿姨一样获益的签约居民。据了解,号源“下放”新举措落地后,长宁区每天市级预约上转50余人,且预约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优先向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开放的三甲医院号源包括普通、专病、专家、特需四种类型,开放号源总量比例超50%,其中普通号源占比30%左右,专家和专病号源占比60%以上,特需门诊号源占比10%以下。家庭医生可以直接通过工作电脑登录“上海市分级诊疗管理系统”,根据患者所需向上转诊,优先预约“1+1+1”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的号源。
全面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也是长宁卫生过去一年的重要工作。在天山中医医院成立国家级非遗技术“朱氏推拿”、国医大师吕景山“吕氏对法”传承发展研究基地,创办朱氏推拿一指禅培训班,开设长宁区名中医书房,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技术;光华医院骨伤科、风湿科,天山中医医院针灸科、治未病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光华医院康复科入选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天山中医医院急诊科获得市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项目立项;社区中药饮片占比已达到5.18%,比2023年4.1%提升20.85%。社区60个基本病种诊断的指标,10家社区已全部达标,平均达到90种。
与此同时,长宁全面推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深化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及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推进爱国卫生及健康促进工作,让更多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拥有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护佑百姓健康,长宁一直在路上。
居民反馈与效果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得到了政策支持,也获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通知,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应向辖区内常住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在长宁区的实践中,社区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个人健康标识、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卫生健康服务活动记录等信息的动态更新。同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中医健康辨识设备,居民可以进行健康风险因素自我筛查和体质分析。社区健康管理中心还组建了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健康管理师等构成的服务团队,提供规范管理、诊疗干预、康复护理等连续性服务。
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效果尤为显著。例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已达到70%以上,中医药健康管理率更是高达75%。在慢性病管理方面,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超过64%,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也取得了显著提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慢性病的控制效果,还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要超过25%。此外,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院校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更多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医疗人才。
同时,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插上科技翅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健康风险评估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居民的健康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优化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诠释。通过整合中西医的优势,社区健康管理正朝着更加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中西医结合必将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