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在民国时期为何被一分为四
内蒙古地区在民国时期为何被一分为四
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曾被划分为四个省份: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宁夏省。这四个省份为何如此划分?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本文将带你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探寻塞北四省的前世今生。
蒙古草原风景
民国时期,在今内蒙古地区曾经存在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宁夏省。之所以被称为塞北四省,是因为这四省都位于长城以北。长城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历史上汉人跨过长城被称为出塞,因此这四省被称为塞北四省。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一直主要占据中原和江南地区。塞外的辽阔草原则一般不在中央王朝范围之内,所以很多草原部落相继在此扎根,成为北方边患。虽然在汉唐等朝代国力强盛,曾经对这些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打击,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民国时期塞北四省
清朝入关后,采用了相互区别的行政管理政策,在汉族地区沿用行省制度,在北方边疆地区则设立将军辖区进行羁縻统治。因此,其实清朝对漠北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袁世凯
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袁世凯和之后的北洋政府在军事上回击的同时,将面积广阔的内蒙古拆分为三个特别区,加强管理,巩固该地区的统一。这三个特别区,就是塞北四省中的察哈尔、绥远和热河。这样至少使内蒙古无法像外蒙一样谋求独立。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靠着当年北洋政府的这一措施,才使得军阀混战的民国依然能保持版图完整。除塞北四省之外,川藏边界的西康省之所以成立,原因也在于此。
察哈尔抗日武装
抗战胜利后,在我党的领导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当时管理区域并不大。建国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强大,北方威胁已经不复存在。所以进入五十年代,曾经的塞北四省被全部撤销,大部分地区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老领导-乌兰夫
后来,到了60年代末,原本已经固定的内蒙古区划,一度又出现调整。其西部分别划给了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东部划分给了黑吉辽三省,自治区管辖区域仅剩下内蒙古中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年。在70年代末这些划出去的地区,又被还给了内蒙古自治区。
七十年代中国政区图
此后,内蒙古自治区的疆界一直都没有变化。有意思的是,由于东西跨度过大,所以存在各种方言,其西部是比较明显的甘肃口音和新疆口音,中部则是山西省方言,东部更接近于东北方言。这些文化现象共同建构成了我国现在东西跨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