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新突破:科学家发现关键生物标记
“长新冠”新突破:科学家发现关键生物标记
2024年2月,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长新冠”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名为γ-干扰素(IFN-γ)的蛋白质可能成为识别“长新冠”患者的生物标记。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长新冠”症状持续的机制,还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什么是“长新冠”?
“长新冠”,即新冠后遗症,是指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三个月后,继续出现或出现新的症状,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且没有其他解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至少有6500万人仍患有“长新冠”,约占新冠感染者的10%。
“长新冠”的主要症状
“长新冠”的症状多样且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全身症状:疲劳、乏力或疲倦、肌肉痛、关节痛、发热
- 神经系统症状: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头痛、头晕、嗅觉或味觉丧失
-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或困难、持续咳嗽、胸痛
-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跳加速、胸口疼痛
- 心理健康症状:抑郁或焦虑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存在,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最新研究:γ-干扰素与“长新冠”
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显示,γ-干扰素在“长新冠”患者体内的水平异常升高。这种蛋白质由白细胞产生,通常在感染初期帮助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在正常情况下,患者康复后γ-干扰素水平会恢复到感染前的水平。然而,在“长新冠”患者中,这种蛋白质的水平在12周后仍高于正常水平,有些患者甚至在两年内持续升高。
研究负责人尼亚里·西索勒博士解释说:“长新冠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了失调。后新冠时期,免疫系统并没有重新调整到正常水平或正常功能状态,它仍然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就好像仍然受到威胁一样。”
这一发现为“长新冠”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团队发现,在一些γ-干扰素升高的患者中,接种疫苗后其水平恢复到了正常基线,同时症状也有所改善。这表明γ-干扰素水平的降低与症状改善之间存在关联,有望成为诊断和监测“长新冠”的重要指标。
如何应对“长新冠”?
目前,针对“长新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案。例如,香港一家医疗机构提供的康复套餐包括益生菌补充、针灸、中药和推拿等。研究显示,这些方法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消除身体炎症,改善认知功能。
除了专业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长新冠”症状:
-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
-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 心理健康: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结语
“长新冠”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科学治疗是关键。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管理症状,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